「鄭淑惠」的全部文章

臺北迎曦女聲與花蓮教師合唱團聯演 雙團美聲帶來花蓮藝文新氣象

[台灣新聞雲]記者 鄭淑惠/花蓮報導

國內著名的女聲合唱團-迎曦女聲將在今年三月首度於花蓮舉辦音樂會,並邀請到由東華大學音樂系教授彭翠萍所指導的花蓮縣立教師合唱團聯合演出。這場音樂會主題為《拾光柑仔店》,將以回憶童年時光的人事及景色,並從記憶中重新獲得追求未來理想的勇氣做為曲目主軸,期望能喚起花蓮鄉親及觀眾朋友們的共鳴,進而提升對藝文表演的關注。

迎曦女聲指揮翁建民表示,這是迎曦女聲首次來到東部演出,在曲目安排上除了選擇能夠展現迎曦女聲精湛演唱技巧的歌曲外,也特別安排與花蓮有關的曲目,如陳維斌創作的〈恬靜的湖邊〉即是以花蓮鯉魚潭的優美景色做為主題。另外、翁建民說,很榮幸能與花蓮縣立教師合唱團合作演出,期待兩團能夠在合作中互相交流成長,並且透過彼此的演唱,和大家分享音樂中的美好。

迎曦女聲自2007年成立以來,於國內外各項比賽中獲獎不斷,不但蟬聯五屆全國社會組合唱比賽金質獎,更於去年台北國際合唱大賽中獲得四項金獎,並且經常獲邀擔任台北國際合唱音樂節的示範及聯演團隊。長年致力於推廣精緻女聲合唱藝術,委託國內外知名合唱作曲家譜曲合作,曾邀請金曲獎客語創作歌手謝宇威、現任竹北市長鄭朝方、菲律賓瑪德利加合唱團指揮馬克.安東尼.卡皮歐等多位國內外知名音樂家同台演出。

花蓮縣立教師合唱團由花蓮各級學校在職及退休教師組成,由彭翠萍擔任指導與指揮,近年來擴大招生,廣招各界喜愛合唱音樂、志同道合的朋友加入。歷年來不斷突破,選曲多元,並積極參與花蓮地區各項演出,去年還參加「2022年洄瀾藝術節千人大合唱」音樂活動。

早晨清醒、工作,晚餐後盥洗、入睡,隔天又迎來另一個工作的開始。睜眼閉眼之間,夢想還在嗎?曾經以為美好的未來在等著我們,而一步一步向前。幾次的失敗灰心,消磨了閃閃發亮的眼神。這些每天的例行公事就是所謂長大後的理想嗎?

回想起家鄉那間柑仔店,各種玩具和小點心,乘載著我們兒時的所有夢想;和藹可親又幽默的老闆阿伯,還有一起追逐奔跑的童年玩伴們,那段無憂無慮的歲月,其實、仍深深地收藏在我們的心中。

在這場迎曦女聲2023年春季系列音樂會裡,我們將以「祈禱裡」、「夢見你」、「憶故鄉」、「看見希望」四個主軸構築整場曲目,並且特別邀請到花蓮縣立教師合唱團,與我們一起以台灣及世界各地當代作曲家的作品,帶領聽眾朋友重溫童年時光,並從歌聲中再次發現自己生命中的重要,帶著更珍貴的價值與滿滿的勇氣面對未來的挑戰!

迎曦女聲與花蓮縣立教師合唱團演出《拾光柑仔店》將在三月十八日晚間七時三十分於花蓮縣文化局演藝堂舉行(花蓮市文復路6號),票價為200元及300元,購票請洽OPENTIX售票網站。https://www.opentix.life/event/1619986704886530053

首創葉克膜和體外心肺循環手術資訊化AI平臺:花蓮慈院、怡忠與成大三方簽署MOU

[台灣新聞雲]記者 鄭淑惠/花蓮報導

花蓮慈濟醫院與怡忠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國立成功大學人工智能數位轉型研究中心,共同簽署合作備忘錄(MOU),攜手開發全臺首創「葉克膜和體外心肺循環手術資訊化AI平臺」進行臨床數位轉型與自動化AI建模平臺開發,希望能搶救更多寶貴生命。

花蓮慈濟醫院院長林欣榮表示,感恩怡忠公司、成大團隊將先進的AI技術帶進花蓮,期待透過三方合作能將這項首創的技術,從花蓮出發,推廣到全臺灣、甚至是全世界。

怡忠公司總經理陸鵬舉說,AI是未來!很開心能與花蓮慈院、成大團隊一起跨領域合作,未來也將規劃與花蓮慈院進行資訊工程與醫學的合作項目。

成大人工智能數位轉型研究中心主任王振興提到,醫學臨床的需求、整合及醫師專業的投入,都能夠加速AI導入到臨床實際應用,很謝謝花蓮慈院、怡忠公司的支持,期待未來在臺灣創造成功例子並推廣出去,讓其他醫院一起來學習花蓮慈院。讓醫護人員能更專注於專業上,同時也可提升病人的照護品質,加速他們術後的康復速度。

敲擊的迴響—臺灣石雕藝術視野交流展開幕

[台灣新聞雲] 記者 鄭淑惠∕花蓮報導

2023年是花蓮藝術力量匯聚的復興之年。「群聚」一詞在後疫時代將逐漸由負面轉為正向,藝術交流的力量將逐漸回聚於花蓮,展現群體復甦的生命力。石博館長年作為石雕藝術發展基地,秉持著保存及推動這門獨特藝術的核心任務,觀察近年各縣市石雕藝術家於城市景觀中的創新,以及青年世代於各縣市中的創作發展,石博館特企劃「臺灣石雕藝術視野交流展」,邀請居住於屏東、高雄、台南、嘉義、台中、苗栗、桃園、台北、新北、花蓮共10個縣市27位石雕創作者共同展出,以「敲擊的迴響」為主題,以聚集交流的方式共聚石博館,推動青年世代的觀摩交流。

記者 鄭淑惠攝影

花蓮縣長徐榛蔚表示,公共藝術的呈現與展示,是城市文化發展的力量與內涵,花蓮縣國際石雕藝術季至今已28年,感謝所有大師與藝術家和花蓮縣政府一路相伴,藝術創作的過程是豐盛且孤獨的,千年萬年石頭的淬鍊,是每位藝術家與石材的對話和共鳴,賦予它新的生命,和花蓮產生連結與漣漪,而今日也可見許多年輕創作者的出現,在耳濡目染下共同投入藝術領域,也象徵世代的對話與傳承,別具意義。

記者 鄭淑惠攝影

「敲擊的迴響」,寓意石雕創作時的聲音體驗,也寓意石雕創作過程中肌肉與身體的感受與力道。石雕創作,充滿身體感,包含著敲、擊、打、捶、鋸、磨⋯⋯等多重動作與震動;每一個動作所發出的聲響,均傳達創作者的意念與思想,宣告石雕創作的存在。本展由策展人張書瑋及童鈺華共同策展,試圖打破以「視覺」為主的觀展體驗,傳達石雕創作時的「身體動作」(體感)與「聲響」(聽覺)的體驗,透過作品展出連結聲響,透過聲響、聲音傳達創作者的所思所想,呈現當代石雕作品及創作者的多元面貌。

記者 鄭淑惠攝影

大廳展區以「向城市發出訊號」為子題,呈現各城市的公私有空間中,給予大眾美感經驗的公共藝術。由柳順天、林金昌、余宗杰、姜憲明、陳麗杏等5位公共藝術領域知名創作者展出作品實景影像,以及大、小尺度兼有的作品。這些公共藝術猶如融入生活場域的美感發射器,表現「順暢」、「通透」的線條與特質,建構可親、可近的美感途徑。

記者 鄭淑惠攝影

第一企劃室則以「未.蟄伏」為題,邀請中青世代共22位石雕創作者,展出表現獨特創作觀且具自我代表性的作品,作品外在的「造型性」、探求內在的「人/自然、人/我關係」,是這群創作者向世界投擲的思考,如題名,仍在創作途中,也寓意即將展露頭角之意。展出青年藝術家包括王標、吳奕璇、林立仁、陳哲瑋、馮翊迪、葉汸辰、陳文夫、趙桐、莊智堯、魏宏洋、張書瑋、詹凱復、蔡伊鈞、林廷翰、張文菀、廖家豪、葉權賢、陳駿鎔、侯連秦、段宇、林宗龍及林冠君等共22件作品。

記者 鄭淑惠攝影

策展人表示,兩大展區近30件作品相互呼應,共同演繹石雕藝術當代的輪廓與發展,而27位參展藝術家的訪談及創作聲響也同時收錄於現場展出,提供民眾親近展品的另一個途徑,歡迎民眾至展覽現場聆聽石雕的聲音,體驗石雕藝術不同的魅力。展期自2023年2月23日起至4月2日止,於花蓮縣石雕博物館大廳及第一企劃室展出,歡迎喜愛石雕藝術的朋友踴躍前往參觀。

展出日期:112年2月23日(四)起至112年4月2日(日)止

展出地點:花蓮縣石雕博物館大廳及第一企劃室(花蓮市文復路6號)

臺鐵行動車站落地花蓮慈濟醫院

[台灣新聞雲]記者 鄭淑惠∕花蓮報導

為便利民眾,臺鐵花蓮車站與花蓮慈濟醫院合作,於門診大廳入口處設立「臺鐵行動車站」窗口,每週一、三、五的上午十點至下午二點,有臺鐵專員在此服務。花蓮車站站長楊舜安表示:除了搭火車,車站能做的這裡都可以做,包含取票、退票,甚至是換票。

花蓮慈院每日門診量約達三千二百人次,其中有近七成的病人來自花蓮市以外的地區,不僅有花東南區,更包括全臺各縣市,主要仰賴搭乘火車往返醫院與居所之間。院長林欣榮表示,來醫院看病的民眾往往因受傷或生病,移動相對不便,尤其重症患者及家屬更是不易於往來奔波,有時因門診時間延遲而擔心搭不上車,卻來不及到車站退換票;不僅看病的民眾有此一困擾。

部分院內醫師固定安排時間南下至其他醫院支援門診,往往也需要在繁忙中時刻關注火車發車時間,以免不小心錯過車次。有了「臺鐵行動車站」服務,無論是民眾還是醫療人員,都可以不再因錯過火車而焦慮,能盡快退票或重新換一班方便的乘車班次。

楊舜安分享過去自己在陪同母親就診的過程中,看到民眾因門診時間較晚而擔心搭不上車,拿著車票不斷著急地看時間,不知道要繼續留下來看病還是要去趕車,觀察到此現象,楊站長受到啟發,決定要讓花蓮車站「走出去」,把服務帶到能觸及更多需求的地方。

受法律限制與管理,臺灣鐵路內部的票務系統不能透過一般無線網路運作,要在醫院架設一個功能齊全的車站窗口,並不容易;為解決網路與個資保護等問題,花蓮車站特別協請中華電信協助,在符合法律規範的情況下,順利完成了設備與網路架設。

林欣榮表示,感謝花蓮車站積極尋求各方合作,造福許多病人、家屬以及花蓮慈院同仁,院方也會全力支持這份為花蓮鄉親服務的心意,臺鐵行動車站於2023年2月23日正式啟用,對於仰賴搭乘火車往返移動的病患和家屬來說,是一大福音。歡迎鄉親多加善用。

好地下藝術空間二月迎來開春第一檔展覽〔歷史造景〕劉芸怡個展

[台灣新聞雲]記者 鄭淑惠∕花蓮報導

在2023上半年安排了豐富的展覽及活動,記得把時間留下來,用滿滿的攝影活動迎接美好的春日時光!

展覽:〔歷史造景〕 劉芸怡個展
LANDSCAPING FROM HISTORY
展覽日期:2023.2.18(六)-2022.3.20(一)
展覽地點:好地下藝術空間(花蓮市節約街37號B1)
開放時間:每周五、六、日、一 12:00-20:00

個展於2023.02.18 (六) 14:00-16:30舉行開幕茶會及對談
與談人:
劉芸怡(藝術家)
鍾順龍(藝術家)
羅惠瑜(策展人)

新生代的旅德藝術家劉芸怡,從東德的廢棄建築到金門 洋樓、碉堡,再到二戰時希特勒下令築起的大西洋壁壘、歐亞各國的二戰遺跡(如英國、越南、菲律賓等),都是劉芸怡踏查探訪的地點。透過攝影細膩的關注與閱讀建築與地景風貌在時間流逝下的轉變,思索空間的變遷過程如何影響人的心理,以及歷史的進程如何持續對人產生衝擊。

劉芸怡∕個人簡歷:
2011-19於英國曼徹斯特華人當代藝術中心、德國柏林貝塔寧藝術村、耶拿、Schwalenberg、土耳其伊斯坦堡、台北國際藝術村、高雄駁二藝術特區以及台南蕭壠文化園區等地駐村。作品曾在台北市立美術館、關渡美術館、柏林貝塔寧藝術村、集美・阿爾勒攝影季、新竹市美術館以及日本、韓國、英國等地展出。並獲文化部藝術銀行購藏以及臺南市美術館和國立台灣美術館青年藝術家作品典藏。2022任華梵大學攝影與VR系助理教授。

學歷:
2014 德國哈勒藝術大學藝術家最高文憑(Meisterschülerin)
2010 德國哈勒藝術大學畢業,藝術專業文憑學位 (Diplom)
2005 國立台北藝術大學美術系油畫組畢業
得獎:
2023 入圍桃園國際藝術獎
2020 亞洲主權藝術獎提名
2016 桃源創作奬入選
2015 台南新藝獎
2013 世安美學獎—造型藝術類。
作品並獲文化部藝術銀行購藏以及國立台灣美術館青年藝術家作品典藏。

個展(精選):
2022 嵌合體,科元藝術,台中,台灣
2021 夢的棲居,劉芸怡x盧嬿宇雙個展,采泥藝術,台北,台灣
2019 歷史造景,陸府美學基金會,台中,台灣
變形記,開放工作室,華人當代藝術中心,曼徹斯特,英國
歷史造景,科元藝術中心,台中,台灣
2018 歷史造景,貝塔寧藝術村,柏林,德國
2017 消逝的肖像,蕭壠文化園區,台南,台灣
陳瑩芝.劉芸怡雙個展,科元藝術中心,台中,台灣
2016 遺落之島,槩藝術,台北,台灣
消逝的肖像,國立中央大學藝文中心,桃園,台灣
消逝的肖像,駁二藝術特區,高雄,台灣
消逝的肖像,Klein Gallery,柯尼希施泰因,德國
2015 歷史塵埃,關渡美術館,台北,台灣
消逝的肖像,辛志平故居,新竹,台灣
2014 城市幽靈,台北市立美術館,台北,台灣
渡境,科元藝術中心,台中,台灣

慈濟脊髓損傷醫療重建中心—守護脊損傷友臺灣隊

[台灣新聞雲]記者 鄭淑惠∕花蓮報導

慈濟醫療法人關懷脊髓損傷病友已經超過五十年,為了讓全臺約六萬名的傷友都能獲得全方位的照護,自2022年起規劃成立「慈濟醫療志業脊髓損傷醫療重建中心」,不僅整合跨醫療科團隊幫助傷友解決醫療問題,並計畫在花蓮、大林、臺北、臺中四大院區成立東區、南區、北區及中區中心等,提供關懷、重建、復健及照護等四大服務,協助全臺傷友重視身體健康,減少病痛,積極重建身心靈,提升生活品質。。未來,將在慈濟慈善事業基金會「脊髓損傷醫療重建基金專戶」支持下,提供傷友各項醫療補助、急難救助,並協助申請職業訓練、殘障福利補助等,這將是一支全方位守護脊損傷友的「臺灣隊」。

記者 鄭淑惠攝影

慈濟醫療法人2月16日舉辦「慈濟醫療志業脊髓損傷醫療重建中心」成立記者會。慈濟副總執行長林碧玉、台灣尿失禁防治協會理事長廖俊厚透過視訊祝福傷友,慈濟醫療法人執行長林俊龍、慈濟慈善事業基金會副執行長劉濟雨與慈發處主任呂芳川、花蓮慈院院長林欣榮、長年照顧傷友跨醫療團隊的慈濟醫療法人副執行長郭漢崇(泌尿部主任)與主治醫師陳聖復、神經外科部主任蔡昇宗、骨科部主任吳文田與主治醫師陳顥文、復健醫學部主任梁忠詔與復建科主任鄭弘裕,以及二十多位來自臺灣各地傷友代表,聚集在協力樓大廳,分享累積超過三十年的醫療成果與新引進療法。

1986年,佛教慈濟綜合醫院(花蓮慈濟醫院)於啟用後,更是全力推動對脊髓損傷者的醫療重建工作。證嚴上人曾在探視脊髓損傷患者時,在茅草屋內的黑暗燈光下,看見老鼠在啃蝕躺臥地上的病人的腳部,且傷口已深及見骨,病人卻毫無所感的情景,感到震撼與不捨。為了讓慈院能照顧更多脊髓損傷病人,佛教慈濟慈善事業基金會於1991年成立「脊髓損傷醫療重建基金專戶」,提供傷者醫療補助、急難救助、職業訓練與殘障福利等多方面的服務。

記者 鄭淑惠攝影

花蓮慈院是臺灣第一家通過以自體骨髓間質幹細胞治療脊髓損傷計畫的醫院,林欣榮院長也分享首例病人,脊髓受傷五年的簡先生,因車禍胸部以下癱瘓,沒有知覺,也不會痛,上廁所得自行導尿;在接受細胞治療,中西醫復健,不僅可以靠著助行器站起來走路,他的泌尿系統也正在進步中。為了幫助脊損傷友站起來,神經外科還引進脊髓電刺激術,復健醫學部引進新科技儀器。

慈濟脊髓損傷重建中心的成立是期待能讓脊髓損傷的病友的生活更方便,生理機能更好,減少併發症的發生,更希望在心理重建上,給傷友更多經濟的、社會的、心靈的關懷。郭漢崇說,對脊髓損傷者的照護,一直是證嚴上人創院以來,掛在心頭上一件重要的事情;三十幾年來,花蓮慈院除了照顧傷友的泌尿道健康,骨科、神經外科的重建療法、復健團隊累積的經驗,已成熟到可以組成一支「臺灣隊」,這臺灣隊就是慈濟隊,再加上各縣市脊損協會的努力與耕耘,慈濟基金會的支持,可以攜手為傷友打造一個安全友善的醫療環境。

副執行長郭漢崇指出,透過四家慈濟醫院在臺灣設置的北中南東四區重建中心,可就近照顧區域內每一縣市的傷友健康,最近與傷友楊清壬共同建立的「脊管家」APP,更是希望傷友協助推廣,在這裡可以提醒傷友了解各自的身體狀況處在高危險群、中度危險群或低危險群,定期提醒傷友回診,甚至遇到急症,例如深夜導不出尿來,可以透過脊管家電話,個案管理師即可就近幫手找醫師解決問題。

自臺東回診的林仁傑(左三)感恩慈濟醫院團隊與家人的愛,陪伴他見證奇蹟。歡喜與蔡昇宗主任(左一)、郭漢崇副執行長(右一) 合影  /記者 鄭淑惠攝影

四區重建中心將陸續納入神經外科、神經內科、泌尿科、骨科、整形外科、復健科及身心醫學科等專科醫師組成團隊,讓脊髓損傷患者在急性期及慢性期都可獲得完善的醫療照顧之外,慈濟醫療法人慈善醫療補助計畫也會審核補助脊髓損傷醫療重建中心之創新醫療、重建醫療、新科技醫療等相關研究案,讓脊髓損傷醫療重建中心能守護全臺傷友,幫助傷友重新回到社會,重拾人性的尊嚴,也希望未來臺灣在脊髓損傷者的照護上,成為全球之冠。

主任呂芳川表示,慈濟基金會社工師與各區慈濟志工將除了關懷協助脊損傷友,也將擴及傷友家庭的經濟、子女教育、社會適應和生活資源的運用,提供就業機會及職能訓練。慈濟人醫會各區醫護成員與社區志工也將協助義診、往診等關懷。

各院區重建中心團隊將協助建立脊髓損傷者全國資料庫;轉介脊髓損傷傷友至適當的醫療科醫師進行處置;承辦照護區域內脊髓損傷義診活動,並邀請各臨床醫療專科,如內外婦兒四大科、整形外科、牙科、身心醫學科、中醫科的醫師共同參與。同時,與各地區「脊髓損傷潛能發展中心」合作,提供脊損傷友的身體、心理、職能重建,希望達到「脊髓損傷病友無病、無痛、無慮、無憂」全人照護目標。

脊髓損傷醫療重建中心四大院區中心關懷的縣市分配如下:
花蓮慈院:宜蘭、花蓮、臺東、屏東、高雄、澎湖。
大林慈院:雲林、嘉義、臺南。
臺中慈院:新竹、苗栗、臺中、南投、彰化。
臺北慈院:新北、臺北、基隆、桃園。

藝術家系列報導——專訪海峽兩岸攝影名家吳秉益

[台灣新聞雲]記者 鄭淑惠∕新北報導

海峽兩岸攝影名家吳秉益1959年出生於臺灣新北市,1985年開始拿起相機自我學習攝影,現任台灣攝影家交流協會浙江分會會長也是一級攝影師、《旅讀中國》雜誌特約攝影師、中國攝影家協會會員。吳秉益曾受聘指導不少來自臺灣的攝影團隊到大陸采風,拍攝浙江金華、浙江麗水、江西婺源、安微黃山、福建霞浦等地區的美景和人文古蹟,很受臺灣攝影愛好者喜愛。

忙碌之餘最愛揹著相機進入農村拍攝令人感動的畫面

「臺灣老吳」是吳秉益在大陸浙江省藝文界經常聽到的名字,義烏市李祖村的廣場附近有個「不起眼」的門面——半公尺木門掛著老式橫式門鎖,推開便是直通二樓的狹長樓梯,這是臺灣攝影師吳秉益的工作室,也是一處「鄉味」十足的小型攝影展現場。年過六旬的他住在義烏近21年,問及這些年在大陸的感受、經歷,他直呼豐富到「三天三夜講不完」。

吳秉益說,臺灣來義烏市的人幾乎都是做生意、開貿易公司。但是攝影一直都是我的最愛,所以在忙碌之餘也經常帶著相機記錄當下的影像。後來,他在大陸拍得越來越入迷,再加上子女已經工作成家立業,養家糊口的擔子減輕後,他索性全心投入攝影創作。

六年前在一次偶然的機會,他瞭解到義烏農村的(居家養老服務中心),老年人花2元人民幣就能在有葷有素的食堂吃一餐,不足費用由當地政府補貼。當時他就想:「這不就是我在臺灣時,想讓我媽媽過的養老生活嗎?」六年間,他走進義烏佛堂鎮、城西街道、分水塘村等超過50個提供居家養老服務的鄉村食堂,拍攝了一組題為《老人幸福食堂》的攝影作品。多次登上兩岸多地攝影展,更受大陸、香港多家知名報紙大幅版面的刋登,三十幾個網路新聞媒體爭相報導。這也是他花費最長時間的拍攝系例作品之一。

吳秉益想:「我是不是也可以為海峽兩岸文化交流貢獻一點心力?」回到位於浙江省義烏市李祖村的工作室後,聯繫台灣攝影家交流協會與新北市攝影學會,選取了一些能展現臺灣風貌的攝影作品,又精心選出自己這些年在大陸的得意之作,整理、裝裱。這些照片在大陸多個市、鎮、鄉村流動展出。

吳秉益的攝影作品中,以郎靜山故居——浙江金華蘭溪市游埠古鎮邀展率最高。郎靜山是中國最早的專業攝影記者之一,定居臺灣數十年,其作品風格至今仍影響著不少攝影家。

吳秉益∕簡介
第六十屆中國文藝獎章 攝影類 得主
台灣新北市攝影學會 副理事長兼任兩岸攝影文化交流主委
臺灣攝影家交流協會 浙江分會會長
中國攝影家協會 會員
浙江省攝影家協會 會員
浙江義烏市青年攝影家協會 顧問
金華市兩岸攝影家影像館 館長
吳秉益攝影工作室 執行長
https://youtu.be/udNrvqHo3IQ

藝術家系列報導——專訪花蓮攝影名家詹水火

[台灣新聞雲]記者 鄭淑惠∕花蓮報導

攝影名家詹水火畢業於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原為花蓮高工教師,當時因工作需要而購置一部相機,從此與攝影結下不解之緣。2002年自教育工作退休後,隨即投入二十幾年的攝影旅程,成立了詹水火攝影沙龍,是一位熱愛攝影的快樂攝影師。

馬上英姿

詹水火退休後,先後造訪過中國新疆、江南、黃山、桂林、四川、雲南、東北雪鄉、福建霞浦、浙江麗水、北京長城、內蒙壩上等地,拍攝中國專屬於各地特色景觀與人文。也曾前往日本、緬甸、埃及、美國、尼泊爾等國,捕捉異國風情。更於台灣本土以及家鄉花蓮在地的四季變化也都在詹水火的快門下化為永恆的美景,也為花蓮已經消失的人文風情留下珍貴的紀錄。

世界遊蹤

詹水火表示,帶著照相機到處尋幽訪勝的同時,將他的美學造詣用鏡頭呈現給大家,也是他最快樂的時光。所以觀賞者能從他的每一幅作品中,感受到他身歷其境的快樂。

詹水火曾任花蓮縣攝影學會理事長、國立東華大學攝影社指導老師、國立花蓮師範學院攝影社指導老師。現任花蓮縣攝影學會榮譽理事長及洄瀾攝影學會顧問。

攝影相關經歷:
受聘攝影外拍指導老師:
台北攝影學會—燕子口涵洞光影
桃園攝影學會—六十石山之美風光攝影
彰化基督教醫院攝影學會—六十石山風光攝影
花蓮洄瀾攝影學會—六十石山、燕子口涵洞光影攝影
花蓮攝影學會—–(無法計數)
拍攝最美的花蓮風光,將花蓮的好山、好水、好人情,推薦給來自世界各地的攝影同好。希望藉此將家鄉花蓮之美行銷至全世界,讓更多人看見花蓮之美。

最愛家鄉

受邀攝影講座:
台北台灣電力公司總處攝影社
花蓮師範學院攝影社
東華大學攝影社
花蓮高工圖書館
花蓮高中教師讀書會
花蓮女中圖書館
花師附小
花蓮國際獅子會
花蓮洄瀾攝影學會
花蓮縣攝影學會
評審經歷:
花蓮縣文化局舉辦的各類攝影比賽四次
花東縱谷國家風景區管理處舉辦的攝影比賽—初賽、決賽各一次
富里鄉農會舉辦的金針山之美攝影比賽一次
花蓮縣教育局學校教師學生攝影比賽二次
台東攝影學會陳修元理事長承辦的機關攝影比賽二次
台東最好動攝影比賽一次

個人影展經歷:
1999年在花蓮縣立文化中心
2004年在花蓮縣立文化中心
2004年在太魯閣國家公園管理處
2017年在花蓮縣文化局美術館
2017年在台中中台科技大學攝影展

出版品:
105年7月 書名:尋找已漸褪色的金色大地—花蓮金針花園
106年3月 書名:快樂攝影–大地遊蹤

花蓮五州公益協會捐獎學金 五州中醫郭芳汝院長健康講座嘉惠教師

[台灣新聞雲]記者 鄭淑惠∕花蓮報導

「花蓮五州公益協會捐助國風國中仁愛獎助學金」,實現青年圓夢助學計畫,並邀請五州中醫診所院長郭芳汝辦理教師研習中醫的講座。

五州公益協會積極推動公益活動,也很重視中醫的養生觀念,112/02/10(五)理事長何金蘭率領志工隊一同至國風國中做志工服務,並辦理「春季養生觀」中醫講座。

春季適合養肝,肝屬木,木有條達、暢達之意,應保持經絡氣血通暢,多運動,透過「運動」令氣行舒暢,保健體內陽氣,還要保持心情愉悅,少發脾氣,多接觸大自然。

五州中醫診所郭院長說春季如果感受到忽冷忽熱,有可能是更年期或感冒,如果症狀伴隨頭痛和低燒,就是感冒了,這時候要用的是「肝」藥。

五州公益協會經理郭雅珍也準備養生茶:潤聲茶、聞香茶、暖胃茶,為各位老師養脾健胃,潤嗓護喉,神清氣爽,祝福每位老師都能健康有活力,造福更多莘莘學子。

五州中醫診所郭院長也提醒常喝茶葉,常吃海鮮、生食、牛奶容易造成胃寒,所以飲食上也要多注意,才能在生活中做好保健管理。

五州公益協會理事長何金蘭發慈悲心,體恤國中學子在學習這條路上,可能會因為學習經費不足,而阻礙青年想要學習的項目,因此捐助獎助學金$6000給國風國中學生,讓他們在學習這條路暢通無阻。

五州中醫診所郭院長也發心,想要成就自己的學弟妹能夠開創更好的未來,捐出今日的講師費$4000,願國風國中的學弟妹能在學習這條路上邁向更多元、更寬廣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