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類彙整: 環保綠能

陳福海關心廚餘堆肥場處理向環保署爭取補助5,179餘萬元

[台灣新聞雲]記者 陳森照/金門報導

金門縣縣長陳福海日前前往金沙鎮大洋資源循環中心關心金門縣廚餘回收運作與處理現況,同時巡視廠內環境空間與設施設備,感謝全體清潔人員的辛勞,讓廚餘變成堆肥使資源再利用,也感謝鄉親配合垃圾分類,讓金門縣垃圾中含廚餘類比例是全國各縣市最低,廚餘回收成效卓著。

陳福海對於廚餘場實際操作,以及堆肥產品後續運用表示肯定,垃圾變黃金,廚餘從垃圾轉為可再利用的有機栽培介質,不僅能解決垃圾處理問題,更可將有機肥料推廣金門有機農業,打造金門的大健康產業,同時可達到資源再利用和循環經濟的目標,也希望環保局能再優化處理設施與作業環境,並邀請各個社區觀摩資源處理的過程,製作大型看板進行宣導,讓鄉親能將垃圾與廚餘分類落實於生活中,以體恤辛勤的工作者。對此,環保局表示日前皆有安排學校進行參訪,透過孩童親身感受廚餘回收處理的過程,返家後能夠呼籲親友落實資源分類。

環保局表示,金門縣以往採用傳統堆肥方式,每日量能僅能處理5噸,並需不時翻堆促其醱酵,約3~6個月後,方可成為土壤改良劑,但因作業產生臭異味,影響周邊居民生活品質,另因堆肥成品品項不佳,民眾不喜歡使用,造成產品去化困難。為解決金門縣廚餘堆肥場處理量能不足、降低異味及因應場房、設備老舊等問題,縣長陳福海提及可多與行政院環保署接觸,有關環境保護的基礎設施可編列預算,對應符合中央環保署的相對計畫,逐年將設備建構完整;同時機器的定期保養與維修也是一筆開銷,每天處理大量資源回收等垃圾,機器一旦出現故障,可能就會造成環保上的問題。

環保局表示已向行政院環境保護署爭取補助5,179餘萬元,於大洋掩埋場內建置廚餘高速處理設備、空氣污染防治設施及堆肥場改善、擴建工程,大幅減少廚餘發酵時間及提升堆肥品質,降低處理過程產生的臭異味,改善堆肥廠環境衛生問題,目前每年可產製一千餘噸有機堆肥,供在地鄉親領取,達到資源循環再利用,未來會再積極向環保署提列相關計畫,逐步朝向永續發展。

自106年9月起實施垃圾進場檢查及破袋查核,在大家的努力與配合下,實施前後垃圾減量4成以上,資源回收率提升,廚餘回收量增加1倍以上,且垃圾中含廚餘類比例已降至3.25%,是全國各縣市最低,受到行政院環境保護署及其他縣市肯定,大幅減少需焚化處理的垃圾量,降低垃圾處理壓力,更節省每年上千萬元的垃圾處理費用。

金門迎城隍自備環保杯打卡及資源回收5/30兌換活動

[台灣新聞雲]記者 陳森照/金門報導

「2023金門迎城隍─浯島宗教文化觀光季」,己於5月6日揭開序幕,文化觀光季為期將近一個月,由一連串的宗教、文化及特色觀光系列活動接力登場,而重頭戲「浯島城隍遷治343週年巡安繞境」就在5月30日(農曆4月12日)正式舉行,環保局於當天112年05月30日(二)下午1時30分至下午4時30分於中國國民黨金門縣黨部前方設立「金門迎城隍 回收佑平安」宣導攤位,舉辦「資源回收換好康及自備環保杯打卡送好禮。

金門縣政府及相關單位將傳統宗教祭典結合在地文化與觀光,以不斷創新的型態,延續金門城隍文化三個世紀以來的香火,因此除了金門當地民眾也吸引了許多觀光客匯聚在這片土地上。爰此環保局為了能將環保意識深植民眾心中,響應本次祭典盛會以及因應繞境活動產生大量垃圾與資源回收物,特別於城隍繞境好禮暨回收宣導活動」,歡迎大家共襄盛舉。

環保局指出當天之活動內容除了於金門縣黨部前設置攤位有環境衛生、垃圾不落地、資源分類回收宣導外,亦進行「資源回收物資換好康」活動,歡迎民眾當日將家中使用完畢之資源物資帶至現場,即可依資源回收物之項目及數量兌換宣導品(洗潔精、抹布、菜瓜布),每人限兌換5份,數量有限換完為止。其兌換標準為:廢可攜式電腦(筆記型電腦、平板電腦)一台可獲得兌換宣導品2份;廢鍵盤2個、廢手機1支、手機座充或旅充4個、水銀體溫計1支、廢乾電池及鈕釦型電池1公斤、廢光碟片1公斤(約60片)、廢寶特瓶20個、鐵鋁罐20個、乾淨的紙容器及鋁箔包20個、高壓空瓶(瓦斯罐/殺蟲劑/髮膠/防曬噴霧/芳香噴劑)5個,可兌換1份宣導品。另外自備環保杯於攤位上拍照打卡就送金門限定設計款口罩一份(限量100份),不但減塑環保又健康。

此外在城隍繞境之時,環保局亦規劃繞境巡安路線定點回收設施,解決繞境民眾、遊客垃圾無處可丟的煩惱,並分為一般垃圾及資源回收二類,並由專人負責集中、管理避免使其成為髒亂點,並提醒民眾、遊客能確實進行垃圾分類及垃圾不落地,共同為環保盡一份心力,讓金門迎城隍活動宗教與環保兼容並蓄,長長久久更加發揚光大與圓滿,也讓金門環境更美好。

國際獅子會300A1區月眉濕地認捐植樹 張市長:讓大溪綠木成蔭、為下一代努力

[台灣新聞雲]記者 黃營光/桃園報導

張市長指出,大溪是桃園的寶地,而大漢溪是桃園大溪的母親之河,大溪的天然優勢及環境需要妥善運用,然而市府的力量有限,需要更多人一起努力,感謝國際獅子會行有餘力將資源回饋社會,投入公益、投入環境保護,相信「前人種樹、後人乘涼」,讓後代子孫能享有種樹的成果,大家的努力也會獲得後代的感激與肯定。

張市長也提到,他在市府內部編列社區活動經費時,很鼓勵社區多辦理植樹活動,他自己在花蓮有一塊地,過去十年間種了約一千棵樹,其中也有落羽松,過去國際獅子會曾與市府合作在月眉人工濕地生態園區內種植372棵落羽松,落雨松需要近水,大溪的濕地環境很適合,每年11月至隔年2月落羽松季時,樹葉變色更是特別漂亮。

國際獅子會300A1區總監陳金前表示,種樹容易,但照顧樹是一門大學問,感謝市府及議員協助促成,本次國際獅子會與月眉休閒農業發展協會合作,由獅子會認捐植樹,而未來照顧樹的重責大任則交給協會專業人員,盼能為大溪帶來觀光、休閒、教育、育樂於一體的效益。

今日包括市議員李柏坊、市府水務局長劉振宇、大溪區長陳聖義、國際獅子會300A1區總監陳金前、大溪區月眉社區理事長李後智、大溪月眉休閒農業發展協會理事長李汪根等皆一同出席。

參與式節能行動工作坊 發想省電創意妙招

[台灣新聞雲]記者 陳森照/金門報導

金門縣政府日前在會議室辦理參與式節能行動創意發想工作坊,本次工作坊有20名鄉親參與,課程邀請財團法人中華民國荒野保護協會老師飛魚擔任講師,帶領學員了解節能是需要大家一起共同努力的,並且審思自身的生活用電習慣,學員之間互相討論,激盪出更多節能妙招,最後給予學員針對居家、民宿及一般為家庭主題,讓他們去思考,可以如何進行節能,在三個主題中各組皆有提到綠牆及綠屋頂的節能策略,透過物理阻隔的方式增加太陽能反射率、減少進入家中的熱能,有效降低空調使用量;有組別在節能補助的部分,提出可以給予低於里平均用電量的家戶差額獎勵,提升用電戶對於節電的積極性;其中較為特別的是舉辦綠建築設計規劃比賽,以此讓民眾思考並了解可以怎麼改造建築,達到既有建築零碳排,並且組建「綠建築輔導團隊」,提供民眾即時的建築改造或修建參考。

建設處表示,過去曾針對社區、團體也辦理過節能發想工作坊,所提出的節能效果及回饋反響都很不錯,例如:下莊社區透過發想提案,製作出一套節能教材,對來訪社區的民眾進行節能教育宣導,同時也將這套節能課程引入金門節能志工隊,利用玩樂的方式吸引民眾的注意力,並且在潛移默化的加深節能觀念。且地球資源有限,節能是現今社會很重要的課題,希望來參與課程的金門鄉親能在課程結束後能將這些知識帶回家中,並且將這些行動分享給身邊的親友,學員提於課堂中提出的節能發想也會成為未來相關計畫之參考,政府帶頭、民眾參與,共同為金門節能盡一份心力!

建設處再次提醒,民眾如果對於生活上有節能相關疑問的民眾皆可至金門縣政府「住商節電專案辦公室」(縣府右棟1樓)詢問,或於FB臉書搜尋「金門節能島‧幸福又美好」瞭解相關資訊,如有任何疑問也可於週一至週五上班時間(08:00-12:00,13:30-17:30)撥打服務專線:082-321635,將會有專人為您說明。

再創雲林影視補助最佳紀錄!《魍神之夜》獲金穗獎最佳動畫片

[台灣新聞雲]記者 劉家和/雲林報導

雲林縣政府影視補助再傳捷報!《魍神之夜》繼入圍第59屆金馬獎最佳動畫短片後,112年5月13日再獲文化部2023年金穗獎最佳動畫片獎。雲林縣長張麗善表示,動畫片領域屢創佳績的資深導演蔡旭晟與畢業生有限公司合作推出最新力作,以雲林古坑嘉南雲峰為背景,生動且深入地拍出10歲少女奇遇森林動物之旅,深獲評審好評,蔡導演及畢業生製作團隊獲得最佳動畫片獎實至名歸。

《魍神之夜》以雲林古坑嘉南雲峰為背景,帶出友善動物、永續保育大自然環境之省思《魍神之夜》以雲林古坑嘉南雲峰為背景,帶出友善動物、永續保育大自然環境之省思。


蔡旭晟導演表示,感謝甘耀明老師跟所有幫助《魍神之夜》完成的團隊。《魍神之夜》是我們很想說的故事,期待觀眾可以跟著劇中角色一起參與這場大自然的生命教育,回到日常生活後,對人和動物關係有近一步的思考跟重視,期盼這個世界再更溫柔一點。製作公司畢業生也感謝文化部、雲林縣政府、高雄市政府文化局、高雄市電影館對於《魍神之夜》的支持,讓蔡導腦海中民俗魔幻的光影世界得以實現在大眾面前。畢業生有限公司王威人監製榮獲2023金穗獎最佳動畫片畢業生有限公司王威人監製榮獲2023金穗獎最佳動畫片。雲林縣政府新聞處長卓宜姿表示,縣府自109年起成立雲林縣影視委員會並推動「雲林縣政府獎勵影視製作補助計畫」,每年補助影視團體拍攝雲林人文風景,透過導演及製作團隊的視角,詮釋雲林各種樣態之美,讓大眾了解雲林雖是農業大縣,卻不侷限於農業,更有推廣影視文化之軟實力,期待更多影視團體來雲林找尋拍攝素材,讓雲林成為孕育優質影片的搖籃。

金穗獎由文化部影視及流行音樂產業局主辦、金馬執委會承辦,今年共有331部影片報名,62部入圍,競爭非常激烈。處長卓宜姿說,蔡導演對手繪動畫的堅持與細心讓他在這次金穗獎眾多參賽者中脫穎而出,縣府非常榮幸能參與,除金穗獎外,《魍神之夜》也入圍2023年台北電影節最佳動畫片,期待蔡導演能再度拿下獎項。

《魍神之夜》改編自甘耀明小說《水鬼學校和失去媽媽的水獺》,透過10歲女孩徐春妹在魔幻森林與石虎等動物相遇,片中引人入勝的畫面節奏、精緻的動畫製作及詭異的配樂,不寒而慄的氛圍,令人看了直呼過癮。《魍神之夜》預告片觀看連結:https://youtu.be/_8ktAxDuDoU

宜蘭縣5處村里推動全民淨零綠生活獲全國低碳永續認證

[台灣新聞雲]記者 賴孜羽/宜蘭報導

氣候變遷與暖化為人類生存重點議題,近年來台灣落實推動低碳永續、淨零排放已推廣至社區並辦理認證機制。宜蘭縣長期推動環境保護與永續利用,亦持續輔導村里社區爭取全國低碳永續家園評等認證,111年再獲得1銀4銅佳績,包含宜蘭市七張里獲得全國最高評等銀級認證、另礁溪鄉大忠村、宜蘭市北津里、羅東鎮北成里及蘇澳鎮永光里獲得銅級認證。

林姿妙縣長今(9)日親自頒發獎狀予獲證單位,感謝村里社區積極參與低碳永續行動的努力。林縣長表示,宜蘭縣長期以來落實推廣低碳在地與普及化,結合村里社區以夥伴關係推動節能減碳、發展再生能源及資源循環再利用等面向,以全民參與方式落實淨零綠生活,以友善循環理念成為低碳永續發展典範。

此次獲得銀級認證最高殊榮的宜蘭市七張社區,是以社區相關資源盤查作為開端,由居民共同參與盤點社區的能(資)源使用、環境議題及社區特色等,透過居民參與一同規劃社區低碳永續願景。從安排志工定期清理冷氣濾網、將傳統燈具汰換為LED燈具等簡易行動,逐步擴大至活動中心屋頂太陽能及東西曬牆面建置植生綠牆等。其中綠牆收成蔬果回饋到長青食堂,產生廚餘再透過酵素製作循環回社區農園,逐步打造示範型低碳永續活動中心實屬不易。

其他銅級認證村里社區亦結合在地特色發展出各項低碳永續行動,如礁溪鄉大忠社區利用通風球、採光板及植生綠牆等被動節能手法,以及利用太陽能照明及雨水回收等天然資源,將資收小站營造為低碳場域;宜蘭市北津社區將閒置空地以在地廢棄紅磚結合食農教育理念,營造低碳食農紅磚教育園區;蘇澳鎮永光社區結合住戶衛星回收點提升資源回收率,並發揮巧思將資源回收物創意再生;羅東鎮北成社區以環保再利用概念回收在地廢棄輪胎,透過居民一同將其打造為環保公園盆栽、裝飾及環保太鼓等,與民眾營造共同落實淨零綠生活。

環保局許嘉琦局長表示,宜蘭縣村里社區擁有充足動能且重視環保與低碳永續發展議題。目前本縣已有140處村里參與低碳永續家園評等認證,參與率達60%。村里社區透過以在地化出發之低碳議題發展成低碳行動,已累積取得7處全國銀級認證及48處銅級認證。且為達成2050淨零排放願景,積極推動各項溫室氣體減量執行策略,需要縣民共同響應參與落實。因此環保局長期透過低碳示範社區計畫,輔導村里社區居民推動各項低碳永續行動,也呼籲縣民一同參與並守護美麗蘭陽,營造環境永續好安心低碳淨零好生活。

節能省電體驗教育向下扎根 從生活中做起

[台灣新聞雲]記者 陳森照/金門報導

隨著全球暖化效應日趨劇烈,「節能省電」頓時成為全民要共同努力的課題。金門縣府建設處今年針對國小學童規劃辦理系列節能體驗課程,包括「無電挑戰營」、「電與海的參訪」以及「電磁轉換旋轉烽火輪DIY小學堂」,針對不同的主題帶領學子完成不一樣的體驗,但是最終都回歸到希望學員能透過這些體驗課程提升對「電能」、「節能」及「綠色能源」的認知,更希望透過這一系列的節能體驗課程,培養學子對於節能減碳的觀念,讓地球資源能夠永續經營。

在「無電挑戰營」中,帶領學員重溫沒有3C用品的生活,並透過完成竹槍、橡皮筋繩及踩鐵罐高蹺等小組競賽,讓學員學習彼此之間互相協助完成每個任務;定向越野則讓學員尋找並回答金門在地特色或能源相關的問題,提升學員的在地認識及能源知識,最後讓小組利用塑膠回收物進行太陽能船的製作,透過親手製作太陽能船,能夠更了解太陽能的運作原理。

而「電與海的參訪」則是由講師洪清漳帶領學員於夏墅海灘及小金門貴山海灘進行課程,金門一天能有兩次漲退潮,最大潮差可達到6米,而潮汐發電是透過漲退潮形成的勢能轉化為電能,所以漲退潮的潮差是影響發電量關鍵,發展潮汐發電或許能夠增加金門再生能源的靈活性;而在潮間帶導覽的過程中,洪老師也提到人類活動、氣候變化及外來種入侵一再的影響生態環境,希望學員經過這次的參訪課程,能更了解潮間帶生態,並且在課程結束後能將保護的意識融入生活中。

「電磁轉換旋轉烽火輪DIY小學堂」則是邀請高雄科學工藝博物館博士蕭德仁及講師潘力輝來授課,透過DIY手作裝置,學習到能源之間的轉換方式,磁力產生電力,最後帶動風扇進行旋轉,各個能源是息息相關,可以透過改變生活中的小習慣,減少能源的損耗。

建設處表示今年針對地區國小學童規劃辦理的節能體驗活動10場次共吸引120位學生參與,希望藉由講師的解說、引導,將節能教育向下扎根,培養學童對於節能減碳的觀念,讓地球資源能夠永續經營。民眾如果對於生活上有節能相關疑問皆可至金門縣政府「住商節電專案辦公室」(縣府右棟1樓)詢問,或於FB臉書搜尋「金門節能島‧幸福又美好」瞭解相關資訊,如有任何疑問也可於週一至週五上班時間(08:00-12:00,13:30-17:30)撥打服務專線:082-321635,將會有專人為您說明。

竹市首座!「溪埔子人工濕地」通過國家環境教育設施場所認證 打造水岸新視野

[台灣新聞雲]記者 劉艾琳/新竹報導

「溪埔子人工濕地」於今(112)年3月通過行政院環保署審查認證,成為新竹市首座以人工濕地為主題之戶外環境教育設施場所,是轄內第5處環境教育設施場所。今(3)日特舉辦揭牌儀式,市長高虹安邀請民眾來體驗優質環境教育課程方案的人工濕地,了解「淨化水質及生態保育」的重要性,提升環境素養,為愛地球盡心力。

「像健達出奇蛋一樣,三個願望一次滿足」高市長表示,人工溼地的功能除了可以汙水處理淨化水質,還可以建造豐富多元的生態系,以及它同時也是一個環境教育的場域,感謝環保署補助市府2,764萬的經費,讓我們建置人工濕地,並在今天正式通過環境教育設施的認證。「中央跟地方攜手合作」高市長說,盼未來學校以及社區鄰里可以多多利用溪埔子人工濕地公園,進行學習及休閒的活動,了解「永續宜居」的觀念,能從大家的生活當中落實,一同為愛地球盡心力。

行政院環境保護署主任秘書葉俊宏表示,恭喜新竹市拿到這一次環境教育設施場所的認證,同時也盼溪埔子人工濕地,能成為竹市孩子的戶外教室,讓學生們可以在戶外進行學習。葉主秘補充說明,人工溼地的好處包含,利用較少的能源淨化水質,同時也可以創造一個生態系統,並避免水體的汙染,相信這樣的自然生態工法也是符合在場荒野保護協會的理念,期待未來讓更多學生及民眾認識到這麼好的環境教育場域。

環保局長江盛任表示,溪埔子人工濕地位於頭前溪溪洲橋下游200公尺高灘地,占地12公頃,主要功能為淨化溪埔子大排的家庭污水,改善頭前溪水質及打造河岸親水環境。每年可處理家庭生活污水水量達474萬5,000公噸,每年可削減生化需氧量86.5公噸、懸浮固體物103.9公噸、氨氮8.8公噸。人工濕地以「水質淨化、都市公園、親水空間、休閒遊憩、永續經營」5大設計方向,採重力流方式,自然引進溪埔子排水系統的生活污水,運用水生植物的淨化能力,去分解生活污水內的污染物,讓污水淨化後排入頭前溪。

環保局指出,市府秉持「永續宜居」理念治理環保,用心維護新竹的母親之河頭前溪水質,於轄內頭前溪上下游設置柯子湖、溪埔子等2處人工濕地公園,減少生活污水對流域水體負荷。再發揮「新竹好學」行動力,推動環境教育新視野,串聯水文與人文,整合溪埔子人工濕地公園現有資源,融入環境教育、人文歷史、生態景觀等多元面向,與機關、學校、水環境巡守隊,共同建構與環境共存的優質教學場域,打造生態保育、休閒休憩及環境優化兼具的微笑新竹左岸。環保局說明,溪埔子人工濕地環教課程,以自然生態與水質保護為規劃重點,利用自導式解說牌體驗自然,截至今年3月共計辦理24場次、1,810人次參訪,深受民眾肯定讚譽。歡迎各界踴躍申請環境教育課程、參觀導覽服務,了解人工濕地如何淨化污水,觀察水域生態,站上觀景平臺瞭望美麗的河岸,體驗生機蓬勃的大自然協奏曲。洽詢窗口為水及土壤污染防治科林先生、陳小姐(03-5368920分機3009、3007)。

今日「溪埔子人工濕地」揭牌儀式,由新竹市舊社國小金獅隊帶來精彩的開場表演,行政院環境保護署環境保護人員訓練所組長魏國鈞,市議員李國璋、吳旭豐、宋品瑩、林慈愛、徐美惠、鍾淑英、陳啓源、廖子齊議員助理、林彥甫辦公室主任、紅蜻蜓水環境巡守隊隊長塗夢龍、新竹市香山區東香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周雪美、荒野保護協會理事長劉月梅、新竹市東區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劉瓊林、舊社國小校長莊傑志、北門國小校長李敦仁、南寮國小校長李佳穎、陽光國小校長謝佳曄、三民國小總務主任張秀光、舊社國小家長會長蔡文盛,皆到場共襄盛舉。

亂丟垃圾檢舉獎金比例調高至50% 檢舉保密落實「乾淨家園」

[台灣新聞雲]記者 游元宏/基隆報導

為維護基隆市整體環境品質,落實「乾淨家園」政策,市府發言人余治明、環保局長馬仲豪今(3)日召開「亂丟垃圾檢舉獎金調高50%」記者會,說明檢舉獎勵金將從原先30%調高至50%,鼓勵民眾發揮正義勇於檢舉違反廢棄物清理法行為,檢舉過程保密,期望降低隨意丟棄菸蒂、檳榔渣或吐痰等影響市容環境行徑。

余治明表示,市容整潔對在地民眾相當重要,市區街道乾淨程度能讓旅客留下好印象,打造基隆實為乾淨家園刻不容緩!依據廢棄物清理法第67條第3項訂定獎勵辦法,民眾檢舉違反廢棄物清理法案件,經查證屬實並處1200元以上罰鍰處分確定者,發給實收罰鍰金額50%獎金。

此外,基隆市政府自三月一日起已提高亂丟垃圾罰則,從原本最低開罰1200元,提高至2400元,現在又提高檢舉獎勵金至罰款的50%,期望能有效降低隨意亂丟垃圾的行為,並鼓勵民眾勇於檢舉。為保護檢舉民眾不受到他人脅迫或報復,檢舉的過程絕對保密,如果有任何人因懷恨檢舉而致生事端,市府一定會針對此行為追訴到底。

馬仲豪局長指出,民眾若發現違規亂丟菸蒂、隨地吐痰、吐檳榔汁渣、棄置垃圾包等污染環境行為,都可以提供影片及照片檢舉,採證影片及擷取的照片須有違規日期、時間,且擷取的手部丟棄廢棄物之動作照片須明顯,例如汽車駕駛須將手伸出車外,車牌也需清楚;若違規行為人是機車駕駛人,其違規行為時未於車輛上,採證影片及照片均應截錄有行為人騎乘車輛畫面,並在距違規日期15天內將相關資料送達環保局。

馬局長表示,環保局依該違規案件所實收之罰鍰金額,於違規人繳款結案後,將原提撥罰款的30%檢舉獎勵金調高至50%,鼓勵民眾勇於檢舉!但避免為了獎金而浮濫檢舉情形,環保局受理同一檢舉人,在同一年度檢舉案件最高為250件,依規定核發之累計獎金,最高金額以30萬元為限!

馬局長強調,提高檢舉獎金是為鼓勵民眾一起共同維護環境品質,最重要是呼籲民眾守法維護市容整潔,共同攜手打造「乾淨家園」。相關檢舉資訊歡迎至基隆市環境保護局官網查詢(https://www.klepb.klcg.gov.tw/tw/klepb1/38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