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彙整: 台北市長

柯文哲偕同蔣萬安主持 臺北市政交流暨交接討論會

[台灣新聞雲]記者 林君韋/台北報導

今(5)日柯文哲市長與蔣萬安候任市長進行臺北市政交流暨交接討論會,柯文哲在會中表示會盡力協助,讓政權轉移的政治真空期縮到最短。

柯文哲表示,由於先前有做過溝通,今日的交接原則上是以PM制度進行,因為在過去幾年中,臺北市已建立責任政治文化,各個業務都有其負責人,而今日的交接分為兩個部分,一個是府級交接,另一個是局對局的交接;府級的部分有列了24項長官直接列管的案件,新團隊只要列相關負責人,我們就會安排專案小組進行報告,譬如說東區門戶計劃,我們都會定期進行報告。在局處,我們都設有追蹤管理系統,最重要的,目前還在進行、尚未完成的項目,將是重點交接項目,而過去所做的重要業務事項就由局對局進行交接,彭副市長將會負責進行時間表的安排,只要新團隊派出新任局長,我們現任的局長就會進行對接。

柯文哲提到,施政最困難的應該還是財政紀律,他表示,這需要很大的意志力,才有辦法控制。執政八年來,北市除了還債570億元,也處理掉227億的勞保爭議款,內部基金也減債110億,目前北市的財政狀況很好,由於政治人物很容易想要討好民眾,很容易放鬆財政紀律,因此,要呼籲未來的團隊,欠債是要還的,以及欠債是要繳利息的,另外,懸而未決的項目如大巨蛋、社子島、大彎北段以及空總還是要繼續解決,且精實管理還是要持續。

由於市政議題很繁雜,柯文哲在最後鼓勵新任市長,施政時,只要想著我們要留下怎麼樣的臺灣給下一代,以這樣的心情去努力,在遇到政策爭議時,想像過50年後再回頭來看,就會很清楚現在該如何做決定,祝福新市長施政順利,帶領我們的市政團隊繼續前進。

蔣萬安候任市長表示,希望能透過充分完整的溝通,讓接下來的市政交接非常順利,以及市政能無縫接軌,相信這也是市民朋友期待看到的,因此會和柯文哲市長的團隊,建立非常暢通的窗口,會由林奕華委員擔任交接小組的召集人跟市府來對接,對於各局處業務推行的進度,以及重大政策的狀況,都希望有清楚明確的掌握,並且會就各局處業務的屬性進行通盤的檢討,就輕重緩急,明定策略對應。

蔣萬安接續表示,上任後將會面對包含跨年晚會,臺灣燈會,以及農曆過年期間的治安、交通、垃圾清運問題,這些都攸關市民日常生活的需求,因此接下來會與柯文哲市府團隊來了解相關規劃的狀況,確保在便民的基礎下,市民朋友在春節期間能十分安心,另外跨年活動、臺灣燈會都是大型的集會活動,人潮聚集一定要安全至上,因此包括人流管控、疏導、人流導引、工作人員的配置、道路運輸的接駁都需要妥善的準備。此外重大政策的推動,包括重大工程施工延宕以及招標不順利的情形,以及都更所遇到的瓶頸,也都希望充分了解。另外,北市內部交通需要解決改善的方案、現有公有市場改建的進度、士林北投科技園區招商的事項,以及大巨蛋後續如何處置,都會就細部來了解。

賀!北市衛工處田園城市獲特優 環保節能再創佳績

[台灣新聞雲]記者 談柌萱/台北報導

臺北市「2022田園城市建置成果競賽頒獎典禮」今(22)日於松山文創園區舉行。衛工處設置於行政大樓4樓西側外平台的田園基地,於109及110年分別榮獲臺北市田園城市競賽公家機關組「特色地景獎」及「優等」獎項肯定,今(111)年更上層樓榮獲「特優獎」殊榮。

衛工處秘書室主任蔡和成表示,衛工處田園基地綠屋頂於108年9月草創之初,是由北市產發局協助設置92個單層四連通高架組合式種植箱、植栽及相關栽種灌溉設施組成。3年來,同仁發揮巧思、細心培植灌溉,更秉持環保的信念,不用市面上能輕易購得的化學肥料,使用果皮廚餘自製有機肥料,既經濟又環保,成就今日衛工處生氣蓬勃、滿園新綠的田園基地。今又3度獲獎,為同仁辛苦有成的最佳鼓勵。

2022田園城市建置成果競賽頒獎典禮

衛工處同仁邱先生表示,田園基地提供同仁一個在公忙之餘,舒緩工作壓力、享受親手種植樂趣的世外桃源。看見結實纍纍的作物,心中很有成就感,同仁也會交換種植各種作物的心得,讓田園基地處處有驚奇。

衛工處進一步表示,田園基地的設置除了能舒緩同仁工作壓力,更蘊含「環境永續,生生不息」的深意,為都市水泥叢林帶來降溫、綠美化的效果,展現出衛工處從「地下的」污水下水道到「地上的」田園基地,全方位體現環保節能的使命。

「2022田園城市建置成果競賽頒獎典禮

柯文哲:原住民族豐富臺北文化

[台灣新聞雲]記者 林君韋/台北報導

今(17)日臺北市長柯文哲參加2022臺北市原住民族文化節,柯文哲隨著世大運主題曲「擁抱世界擁抱你」上臺致詞,他充滿精神的與大家問好並提到,謝謝大家參加一年一度原住民文化節的晚會,活動非常熱鬧,來的人非常多。臺北是一個民主自由、多元開放的城市,原住民族是臺北多元文化的一環,原住民族文化可以豐富整個臺北市的文化。

柯文哲表示,原住民林班歌大賽今天市第二屆,共有45組來參加,表示活動慢慢地吸引更多的歌手參加,競爭非常激烈,是經過一番的拼鬥才會產生今天的前三名。

市長柯文哲參加2022臺北市原住民族文化節

最後,柯文哲說,明年的臺灣燈會將在臺北舉辦,主要是在東區,從臺北101到國父紀念館是主要區域。另外,更重要的是,明年全國原住民運動會是在臺北舉辦,2位原住民議員都去爭取很多福利,希望大家繼續努力。

北市績優宗教團體暨孝行模範 柯文哲嘉許表揚

[台灣新聞雲]記者 談柌萱/台北報導

臺北市長柯文哲今(9/14)出席民政局所舉辦的「110年度臺北市績優宗教團體、民俗委員會及委員暨111年度孝行模範聯合表揚大會」,感謝平日熱心奉獻、默默行善的宗教、團體及個人。

臺北市各宗教團體無分大小,都秉持宗教關懷濟世精神,對社會公益、弱勢救助、兒少及長者照護、文化涵養多方投入,貢獻良多。本次共有39家宗教團體獲獎,捐資金額總計新臺幣15億943萬7,226元;在民俗方面,有11個民俗委員會及48位委員獲獎:孝行模範獎則有4位獲獎者事親至孝,值得嘉許表揚。

出席績優宗教團體暨孝行模範表揚大會 -市長致詞

柯文哲致詞時表示,今天我們要表揚39家績優宗教團體、11個績優民俗委員會、48位績優民俗委員、4位孝行模範,除了表達感謝以外,也希望在這個社會建立起一個效法的風氣。因為每次講公私協力,但要公家照顧所有弱勢團體或個人,坦白講很困難,常常需要善心人士幫忙。柯文哲也說,在臺北市有登記的宗教團體,捐的錢超過15億,用到很多地方,例如冬令救濟。捐款就是十方來、十方去,例如宮廟接到捐款,又轉發出去。

出席績優宗教團體暨孝行模範表揚大會 -全體合照

柯文哲並說明,在這次疫情又發現,要是政府跟個人之間完全沒有緩衝,就滿難照顧的,一般來說,生病的話會有家人、親戚朋友照顧。但如果大家都是個體戶,跟政府完全沒有緩衝地帶,對社會福利系統就會是很大問題。國家個人之間沒緩衝地帶的話會很麻煩,但要是想改變要花20年,恐怕要從課綱開始改起,建立家庭觀念。結論就是希望藉由表揚大會,讓社會起示範作用。

任內最後一日總質詢 柯文哲感謝市府團隊和議會過去8年的一起努力

[台灣新聞雲]記者 林君韋/台北報導

今(13)日臺北市長柯文哲率領市府首長赴議會,出席任內最後一日也是最後一次的市政總質詢。議員詢問從素人跳到政治人物,這8年有什麼感想?柯文哲表示,他從來不幻想一天能夠改變很多東西,就每天做一點去改變這個社會、國家,日積月累,時間久了就會看到成績,西區的北門風貌和東區的南港風貌在這8年的蛻變,就是最好的明證。

即將卸任的陳義洲議員在質詢時指出,大彎北段案目前卡在中央,關鍵就是在卡柯市長,所以大彎北段現在不是都市計劃問題,而是政治問題,他特別拜託市長和市府團隊能利用最後這幾個月時間,一定要努力解決大彎北段的歷史共業。

楊靜宇議員質詢,陳時中部長澄清他沒有擋疫苗,市長的看法為何?柯文哲說他無法接受,因為防止疫情爆發最有用的方法,除了戴口罩外,就是打疫苗。他無法理解臺灣作為全世界第20大經濟體,買疫苗會買輸立陶宛、斯洛伐克這些國家,而且這些國家還能買剩送給我們,他實在無法理解。

楊靜宇議員提到,網路上有連署恢復流浪動物安樂死的呼聲,請教市長態度為何?柯文哲表示,讓流浪動物安樂死並非現在社會價值的主流,他不認為會通過,在他任內也絕對會嚴格禁止流浪動物安樂死。楊靜宇議員則特地送給柯市長一隻狗和一隻貓的玩具,表達對柯市長任內為動保做了許多事情的感謝之意。

總質詢結束後,柯文哲發表感言,他表示這是他任內最後一次的施政總質詢,感謝這8年來議員提出很多市政改進建議,市府也都分門別類做內部檢討並予列管,他不敢說百分之百都有做到,但至少70%絕對沒有問題。

柯文哲指出,當年他競選市長的口號就是”改變臺灣就從改變首都開始;改變臺北就從改變文化開始”,這是一場以改變文化為主體的社會運動,也是第一次以改變政治文化為訴求的選舉。因此,這8年來他一直把改變政治文化當作初衷,建立起清廉、勤政、愛民、愛鄉土的文化。他認為不會有人懷疑市府團隊做事認真的態度,市府團隊也強調理性、務實、科學,強調SOP,尊重專業,相信市府內的事務官都能感受得到。

柯文哲表示,市府團隊也相當耐煩,把跟社會溝通當作重要的執政工作項目,這8年來除了像是東區門戶計畫、西區門戶計畫、社宅興建和市場改建等硬體建設外,更重要的是落實千里之行始於足下,很多東西在剛開始做的時候沒有想的那麼清楚,但在過程中慢慢產生理念,社會住宅就是最典型的例子,一開始蓋社會住宅只是想讓民眾有地方可以住,但在過程當中就逐步建立了城市的美學,現在臺北市蓋的社會住宅絕對是全臺灣最漂亮的社會住宅。臺北市後來也成立了美學辦公室,把城市美學標準逐步擴展到市場、商圈、夜市乃至環狀線車站設計。

此外,在興建社會住宅過程中,也引進了智慧建築產業,現在臺北市的社會住宅有智慧電錶、智慧水表、智慧瓦斯表、智慧保全系統,更重要的是青年創業戶的設計,成為北市社會住宅的最大特色。

柯文哲認為,在這個過程中,也發現了臺北市要的不是亮點政治,而是認真的每天做一點,不斷反省改進那些可以做得更好,這些已經興建12,000多戶的社會住宅,將是對於臺灣實現居住正義一個很好的示範。

柯文哲總結他這8年的市長任期,第一個任期花了很多力氣在處理世大運,第二個任期的其中3年則是在處理新冠肺炎,不管是世大運或是處理新冠肺炎,都可以看到臺北市公務員的水準,常常是在外界不看好的情形下,完成不可能的任務,所以世大運相當成功,來勢洶洶的疫情他也認為從全世界城市的標準來說,算做得不錯。

柯文哲也提醒疫情在二週內會達到最後一波的高峰,這波高峰過去後,他認為整個臺灣就要開始解封了,這3年的疫情雖然風風雨雨,他認為還是應付得很好,不過最後這二週還是要格外注意,戴口罩、勤洗手是基本配備,也主張要打第四劑疫苗,因為不知次世代疫苗不知何時會來。

而所餘3個多月的任期,市府團隊已在進行移交清冊,不管未來誰當選市長,都會把該做的事情依照局處分門別類交代給下一個市府團隊,此外,相關的長期規劃也仍在持續進行,包括TOD、EOD,甚至是以市場為導向的都市計畫(MOD),因為臺北市的6大批發市場已在他任內開工,未來時間會陸續完工,還有40多處公有市場仍應重新做整體規劃。

最後,柯文哲再次感謝所有的議員們這8年來和市府團隊一起努力,讓臺北市的改變成真,這會期議員們所提的各項建議,請大家放心,即使他僅剩下3個多月任期,他還是會逐一列管,做得完的會努力完成,做不完的也會交代清楚。

柯文哲並以他最喜歡講的一句話做為結尾:希望臺灣因為有我們可以變得更好。

記者詢問,今天是市長任內最後一次的總質詢,有何感觸?議員似乎卻對市長沒有興趣,導致破天荒休息一個小時?柯文哲說,好的府會運作哪是等到總質詢才來問,議員只要有意見,馬上就透過府會聯絡人開始做了,而且他跟議員有便當會,後來變成咖啡會,議員有問題就馬上列管,所以府會有很好的溝通管道。他認為只有府會關係不良或惡劣的,才要透過一年二次的總質詢和媒體壓力。

記者詢問,最後一次總質詢,市長有沒有什麼話想講?柯文哲笑說就認真過每一天,快樂過每一天,把事情做好就可以了。

記者詢問,議員說城市博覽會花了9000萬元,卻只有10萬人次,是否要向市民道歉?柯文哲表示,他做什麼事情都是不用人家來監督,自己就會檢討。當時城博的設計是對市民倡議、對市民交班,資料整理好後,不是只移交給下一任市長,更重要是透過城博,向臺北市民交班,要讓市政建設有共識,才能確保不管是誰當市長,不會讓整個建設的方向大轉彎,這才是舉辦城博的目的。

柯文哲表示,會把所有資料整理一遍,放在網站上,也會搬到市府二樓的探索館,還有很多後續工作在做。他自己也會做檢討報告,對舉辦城博的優劣得失做反省。

記者詢問昨天陳時中部長回應他怎麼會擋疫苗,又不是瘋了,市長怎麼看?柯文哲回應,很多事情凡走過必留下痕跡,既有今日又何必當初,臺灣在世界經濟排行榜上大概是第20到22大的經濟體,去年6月時臺灣會買不到疫苗,這倒底是怎麼一回事?中央編了8,400億元的防疫特別預算,怎麼會在去年那個最緊急的時候,疫苗覆蓋率那麼低?這倒底是怎麼一回事,衛福部到今天都沒對全國人民交代倒底當初發生什麼事。

​柯市長出席第七屆內科千人捐血活動

[台灣新聞雲]記者 林君韋/台北報導

臺北市長柯文哲、副市長黃珊珊今日(8/24)出席由社團法人台北內湖科技園區發展協會主動發起的「第七屆內科千人捐血活動」,鼓勵內科企業員工於8月24日到8月26日,前往內湖區大港墘公園遊覽車停車場,一同挽袖踴躍捐血。

內科協會理事長廖全平表示,因為疫情關係,血庫缺血嚴重。這次內科千人捐血,拓展到24個點,呼籲內科的朋友們踴躍發揮愛心。這次活動預估會有2500位民眾,捐出超過3000袋血,讓內科的愛心發揮到全台灣,救台灣血庫,捐血一袋、救人一命。內科千人捐血創始人翁素蕙則說,活動已經舉辦七屆,感謝柯市長每一年都到,希望大家發揮最熱情精神,好好捐血。

臺北市長柯文哲致詞時說,內湖產業園區是ICT重鎮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 資訊與通信科技 ) ,即便去年因為疫情,導致捐血人數減少,但歷屆加起來也有11,695袋,平均一屆大約有2000袋血。非常感謝內科,不只是產業龍頭,做公益也不落人後,內科很多熱血青年。柯文哲也說明,捐血有很多好處,可以降低心血管疾病風險,也減少體內鐵沉積,也能促進新陳代謝。最重要無論如何要感謝熱血青年來捐血。

副市長黃珊珊致詞時說,內科捐血活動舉辦了七屆,第一次辦的時候就非常踴躍,這幾年疫情關係有少數影響,但內科的熱情沒減少,自己相信內科會繼續蓬勃。這次捐血除了內科從業同仁都可以捐血,三天的活動期間包括住在內湖的居民也可以來。今年缺血,希望大家踴躍響應。臺北市也盡力協助捐血中心在不同地區設置捐血站。

隨後,柯文哲來到松山文創園區,參觀由兒福聯盟舉辦「擅長調頻的泡福同學 Kid’s Right互動體驗展」,體驗五大兒童權利倡議星球裝置,了解兒童隱私權、遊戲權、免受暴力權、表意權以及健康權,在表意權展區,柯文哲特別在互動裝置上留言「尊重兒少表意權,挺18歲公民投票權!」

面對媒體提問觀展最大的心得,柯文哲強調親子相處之道首重「溝通」,父母常不自覺灌輸孩子自己認為正確的事,然而對小孩來說卻不一定是他要的,也因為父母無法調整頻率讀懂孩子,造成有三分之一的孩子放棄和父母溝通。

​2022臺北市教育博覽會開幕

[台灣新聞雲]記者 胡麗雲/新北報導

2022 臺北市教育博覽會今( 17)日在南港展覽館 2 館開幕!臺北市長柯文哲、教育局長曾燦金,還有教育團體、校長教師代表一起宣誓:「孩子的未來,讓臺北來!」展現臺北市投注教育的決心。

柯文哲致詞時,首先感謝立法委員高嘉瑜向中央幫忙申請補助。並表示臺北教育博覽會是展示這幾年教育成績,不過現在還要繼續前進,更重要的是如何在現有基礎繼續前進。雙語教育在下個月開學時會達到78校,但臺北市有236所學校,所以師資教材要繼續培養;國際教育方面特別在高中生課程,只要多上課就可以同時拿到臺灣跟國外文憑,對升大學時很有助益,國中以下也要加強培養國際觀,鼓勵臺北學生線上跟國外學生做筆友。

柯文哲也說,光是教育局一個局,就拿了臺北市所有局處三分之一的獎項,在國外獎項像是英國經濟學人,也連續八年在臺北市教育評分項目都評為滿分。同時2019年到2022年,更是榮獲IDC 亞太區智慧城市大獎(SCAPA)教育類首獎(第一名)。這些要感謝教育局同仁、學校老師,以及家長會的鼓勵支持。臺北市會展望未來繼續前進,例如下個月開學時,第一所網路實驗中學要上線。柯文哲並談到,自己上任時,臺北市還沒有公立實驗學校,但現在已經有包括小學6間、國中3間、完全實驗中學1間,以及新上線的網路實驗高中等11間。教育博覽會目的最重要的是往前進,希望大家給予建議參考,現在臺北市已經做得很好了,目標不是台灣第一而已,現階段已經接近亞洲第一,希望繼續努力成為世界第一。

會前,媒體採訪時詢問柬埔寨案,柯市長說警察舉牌太好笑,但刑事局表示已經勸回27人,政院更說只有120位滯留柬埔寨臺人失聯,請問市長看法如何?柯文哲反問,到底有沒有把人命當人命?意思是120幾個死了就算了嗎?態度是這樣嗎?國家的方法就是機場舉牌嗎?處理這種問題,最好的方法是機場舉牌嗎?媒體追問,外館接到大量求助訊息,但僅有6人上班,人力是否欠缺?柯文哲說,這就是考驗國家緊急動員能力,譬如越南、泰國應該要緊急支援,不然外交部也要派人支援,國家應變是一種能力。另外臺人在柬埔寨遭到囚禁販運,也不是突然出現,有時候(政府)麻痺了,這在媒體上流傳多久了,反應太慢了,看不出國家動員的力量。

「全台最美里長」穿旗袍拜年 網見PO文有簡體字 她霸氣回應了

台中西區公民里里長林京玲PO旗袍照向大家拜年。(圖/摘自林京玲臉書)
台灣新聞雲 特派記者 李友銘/台中市報導
台中西區公民里里長林京玲PO旗袍照向大家拜年。(圖/摘自林京玲臉書)

有「最美里長」之稱的台中西區公民里里長林京玲,今年搭上夯劇《華燈初上》熱潮,以復古旗袍造型向大家拜年,照片PO上臉書後吸引不少網友朝聖,直呼好美!不過,林京玲因照片中的祝賀詞用的是簡體字,意外引發爭論,對此她霸氣表示,僅單純拜年,沒有任何政治意圖,不會換掉照片。

林京玲除夕在臉書拜年,表示去年經歷了疫情下的動盪不安,還好有身邊的彼此互相支持往前行,但過去將停留在過去,新的一年除夕辭舊迎新,虎年象徵著一切充滿力量與前進,她並感謝一年來大家的支持與鼓勵,期許大家生活與工作「如虎添翼 」、「福虎生豐」。

網友看了照片後留言大讚「有正妹議員的架式喔!」「有華燈初上fu」、「美麗又認真的里長,新年快樂!」「新年快樂漂亮里長」、「里長也太美了吧」。

至於有人針對簡體字一事的評論,據《ETtoday新聞雲》報導,林京玲表示,照片是以前拍的,是因應最近華燈初上熱潮才選這張照片,並選用適合色調的背景,強調沒有任何政治意圖,單純拜年,也不會把照片換掉。

林京玲現年31歲,2014年第一次參選里長就當選,成為當時最年輕里長。2020年雙十國慶時,林京玲PO出一張臉上戴著國慶口罩的照片成為焦點,甚至有網友喊價20萬要買下。

八旬伯在電梯裡遺失自己 警靠一線索平安送返家

台灣新聞雲 記者 李軒豪/台中報導

台中1名81歲的曾姓老伯日前被熱心民眾發現在大樓電梯中呆站了許久,一問之下才知道他忘記回家的路,遂幫忙報警求助,曾姓老伯身上未攜帶證件,也不清楚家中住址,唯一提供給員警的線索僅有「家在土地公廟附近」,員警帶著他回到戶籍地查看,該址卻已成為廢墟,或許冥冥中真的有土地公保佑,經過一番波折,終於幫老伯順利返家。

台灣新聞雲 記者 李軒豪/台中報導

臺中市政府警察局第三分局合作派出所巡佐葉健斌、警員林剛平日前22時許擔服巡邏勤務時,熱心民眾將1名曾姓老伯(29年次)帶至派出所,稱其見到老伯待在社區大樓的電梯內許久,一直都沒有出電梯,也沒有按樓層,察覺有異上前詢問,這才發現老伯忘記回家的路,趕緊帶著老伯向警方請求協助。曾姓老伯身上未攜帶任何證件,也不知道家中地址,只說得出家住在土地公廟附近,幸好他還記得自己的姓名,在紙上一筆一畫緩緩地寫下自己的名字,經查證身分無誤後,隨即護送老伯返回戶籍地。
然員警帶著曾姓老伯抵達後,卻發現該處已成廢墟,附近確實有間福德祠,老伯看了看眼前街景,卻肯定地說道:「這不是我家…那裏都是紅色的。」這時員警突然想到不遠處還有一間土地公廟,步行即可抵達,便帶著老伯往另一間土地公廟前進並沿途詢問鄰里,經過一番周折,終於遇到認出老伯的街坊鄰居,為警方指引老伯住處。而員警護送老伯到達家門口時,正巧遇見老伯兒子,正焦急地到處尋找父親,其表示晚上到父親住處探望時,見到父親不在家,便十分擔心其是否外出迷了路,已在住家附近找了近2個小時,幸得有警方及熱心民眾的協助,讓父親得以平安返家。
警方提醒,民眾若家中有失智長者或容易走失的家屬,除了平日多加留意,亦可向市政府的社會局申請「防走失手鍊」,或向台灣失智症協會索取可記載聯絡資訊及長輩健康狀況的「緊急聯絡卡」,亦可在隨身物品標示聯繫方式,讓警方或發現者能夠快速聯繫家屬,協助長輩平安返家。另籲請民眾,若在街頭發現需要協助的長輩,也請不吝伸出援手,留住迷失長輩並通知警方協助,讓他們能儘快平安和家人團圓。

台灣新聞雲 記者 李軒豪/台中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