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彙整: 通車

高雄鳳山頂庄一街 銜接寶陽路橋梁新建工程通車

[台灣新聞雲]記者 楊睿榮/高雄報導

鳳山區頂庄一街銜接寶陽路橋梁新建工程於今(10)日通車,高雄市長陳其邁在通車典禮上表示,當地的南成里與過埤里是鳳山新興的生活區,近年人口大幅成長,這座連結兩個里的橋梁可便利居民往來並改善交通安全,感謝中央補助大概9,000萬元經費及議員的支持。

市府工務局表示,過埤里與南成里緊鄰五甲商圈,為串聯住宅及商業區的交通要道,通勤民眾常行駛88快速道路下方,車流量多影響行車安全,為此興建跨越鳳山溪的人行、車行橋,可完善鳳山溪兩岸交通路網,改善安全。此外,該工程除鋼構橋外,亦配置照明路燈及橋側投射燈景觀工程,以圓拱搭配鋼纜吊索造型,呼應建置完成的鳳山溪水環境生態營造成果,建置友善人本環境。

工務局指出,這座橋梁全長約58.2公尺、寬12公尺,設置雙向混合車道,完工後與原有保成一路及溪濱一街串聯,健全周邊路網,橋面上兩側更設置寬2.5公尺人行道,利於民眾親近鳳山溪河岸環境,提昇周邊生活環境品質,工程經費約1億1,367萬元。

宜縣府進行福德溪北側防汛道路拓寬 雙向通行樂順暢

[台灣新聞雲]記者 賴孜羽/宜蘭報導

為改善頭城鎮市區至台2線交通,宜蘭縣政府進行「福德溪北側防汛道路改善工程」,該工程自本年6月10日起封閉施工,在工程團隊努力不懈克服氣候下,已於12月5日完工,今(13)日通車使用。

林姿妙縣長今會同地方仕紳,歡慶通車。典禮中林縣長表示,本路段雖僅約268公尺,卻為鎮內新建里、頂埔里及竹安里居民,生活採買與對外聯絡之重要通路;但因原路寬為4公尺,僅勉強容納兩台小客車交會,每當上下班時段車流流量增加機車併行,將導致會車困難及交通擁塞。

縣政府表示,為改善上述狀況,縣府編列1800萬預算進行改善,將道路拓寬為8公尺,同時將道路線型依設計規範調修,並設置LED路燈與護欄及強化道路基礎結構;完成後,已大幅提升用路品質與安全。另該路段因穿越台九線頭城大橋下方,為避免特定車種於台2庚線路口進入造成橋梁破壞問題,縣府並於兩側設置限高設施與標誌,以防止3公尺以上車輛誤入。

林縣長表示,本案能夠順利完成要感謝議會的支持,另特別感謝頭城鎮公所同仁及地主的大力協助下,取得所需用地;而施工期間所造成地方交通及生活之不便,亦謝謝民眾能共同包容承擔;在大家共同努力下,才能使讓本案順利完工。後續,本路段將移交頭城鎮公所進行維護管理,勢必將使民眾生活更便利,並促進地方發展。

桃園機場捷運延伸線新里程碑!預計112年7月通車至A22老街溪站

[台灣新聞雲]記者 劉艾琳/桃園報導

桃園市長鄭文燦今(22)日上午前往中壢區,陪同總統蔡英文視察「桃園機場捷運延伸線A22老街溪站」。鄭市長表示,感謝蔡總統自105年上任後對於桃園軌道建設堅定的支持,市府積極打造「三心六線」路網,其中三心為桃園、中壢、航空城,六線則為桃園鐵路地下化、機場捷運線、捷運綠線、捷運綠線延伸中壢、捷運棕線、捷運三鶯延伸八德,其中,機場捷運線、捷運綠線及綠線延伸中壢將形成口字型環狀線。

鄭市長強調,桃園軌道建設將投注約4,700億元,「三心六線」計畫完成後,將有捷運三鶯延伸八德、捷運棕線及機場捷運線等3條捷運路線,連結新北及台北,而桃園鐵路地下化工程也將增設5座通勤車站,讓北北基桃成為軌道共同生活圈。

鄭市長說明,三心六線路網目前已有3條線正在施工、3條線接近核定,第一階段完成後,預計將可服務全市44%人口就近使用捷運。而捷運進入中壢是鄉親長期的心願,機捷延伸線A22老街溪站即位於中壢市中心,鄰近老街溪河岸公園、中壢觀光夜市、中平商圈、六和商圈、第一公有零售市場等,市府並於此推動「銀河水岸亮點工程」,營造捷運站周邊友善行人的步行環境,因此重要性不言而喻,不僅是中壢發展的樞紐,未來也將大幅提升中壢鄉親在交通上的便利性。

蔡總統表示,近年桃園是全國建設最多、進步最迅速的城市,中央與地方攜手合作,快速翻轉桃園成為現代都會區。其中,軌道建設是基礎建設中重要的一環,感謝交通部及桃園市政府全心全意投入,讓桃園的軌道建設快速到位。蔡總統指出,中央挹注桃園約4,700億元於軌道建設計畫,雖然金額龐大,但相對於桃園整體的發展非常值得,藉由超前部署的交通建設,未來中壢可望有更多產業進駐,並帶來許多就業機會。

交通部長王國材表示,機場捷運線紛擾多年無法通車,在蔡總統105年上任後,交通部與桃園市政府籌組專案團隊,針對各項問題及困難逐一解決,終於在106年3月成功通車;機場捷運延伸線則規劃增設A22老街溪站及A23中壢車站,其中A22老街溪站預計112年2月號誌系統整合完畢,接著進行穩定性測試及履勘後,在112年7月通車。而A23中壢車站因涉及桃園鐵路地下化工程介面,預計117年7月通車,未來中壢交通可望更四通八達,產生更大的都市發展效益。

王部長並指出,目前除機場捷運延伸線外,「桃園鐵路地下化」的「平鎮車站路段地下化工程」及捷運綠線工程也正在施工。同時捷運綠線延伸中壢段、捷運棕線、捷運三鶯線延伸八德正進行綜合規劃,未來將連結新北新蘆線、台北板南線等路線,形成四通八達的軌道運輸服務,讓「三心六線」的美好逐步實現。

2022雲林149甲草嶺公路半程馬拉松 全國1800跑友齊聚見證雲林之美

[台灣新聞雲]記者 游博翔/雲林報導

雲林149甲草嶺公路已中斷23年,在雲林縣政府努力之下,終於於今(111)年初2月25日通車,今(10/30)特舉辦 149甲草嶺公路半程馬拉松比賽,一大早天氣晴朗涼爽,縣長張麗善、副縣長謝淑亞、教育處長邱孝文於149甲第一明隧道迎來全國1800名跑友,參與全台灣獨一無二的雲林149甲草嶺公路半程馬拉松,也見證雲林之美。

縣長張麗善表示,149甲線草嶺公路因民國88年921大地震,路基中斷,至今經過23年,近三年來在我帶領的縣府團隊努力下,終於於今年年初還給草嶺地區鄉親一條安全回家的路。在今年2月25號通車後,我們也陸陸續續舉辦了一些活動,期望更多民眾來到149甲線草嶺公路來見證歷史,健走與遊賞美景,萬年峽谷、五元兩角、木馬古道、雲嶺之丘…,來看看草嶺石壁樟湖的青山綠水,也品嘗這兒的豐富美味農產,竹筍、苦茶油與咖啡等。
張麗善說,我們今天舉辦的雲林149甲草嶺公路半程馬拉松,分為三組3K、10K及21K,挑戰難度從60分、89分到99分,尤其是21K組挑戰難度高達99分,讓全國跑友高手一起來體驗挑戰,當然也安排3K組,吸引很多全家大小一起來健走欣賞風光,報名非常快速的額滿,那可見大家對於這一條公路本身就非常期待,也非常嚮往。

張麗善指出,規劃未來我們會在這個地方舉辦更多的活動,能夠讓更多更多的鄉親來到我們雲林古坑,欣賞草嶺美麗風光,我們正積極打造一座森林療癒基地,此外,我們更在這裡栽植很多櫻花,每年春天櫻花季來臨時候,歡迎大家一起上山來賞櫻品咖啡。

教育處長邱孝文表示,今年為2022雲林全民健康運動年,透過一系列體育活動,提升雲林縣縣民的健康,本次活動雲林149甲草嶺公路首度辦理馬拉松比賽,為鼓勵大家一起來運動,完全不收報名費用,還有豐富的活動專屬紀念品,活動一開放報名,1800個名額居然在短短10分鐘內額滿,很高興活動能獲得如此熱烈的回響,也希望今天參與活動者都能有個愉快又健康的周日。

新北市平菁橋改建完工通車 提昇觀光建設

[台灣新聞雲]記者 胡麗雲/新北報導

新北市政府以不到一年的時間,將原本線型不佳的平溪菁桐老街旁舊橋拆除改建並拓寬增設人行道,新北市長侯友宜今(7)日前往現場視察後隨即開放通車。侯友宜對於工務局承諾11個月如期完工表示肯定,並強調,讓交通動線更流暢,是推動地方建設、提昇觀光品質的不二法門,新北市團隊做到了!

位於平溪區菁桐老街旁的平菁橋,由新舊兩座橋梁交會,呈現Y字型,其中舊橋已有高達55年橋齡,除了結構強度逐漸降低外,早期並未設置人行道供民眾行走,每逢假日常造成人車爭道,險象環生,新北市政府特別爭取中央補助經費,由內政部營建署全額補助,總經費約7,126萬元,去年11月由侯友宜市長主持開工典禮,工程主辦單位新工處承諾今年9月完工,市長特別安排今日到場「驗收」,確認已如期如質完工,正式宣佈開放新橋通車。

侯友宜表示,每年吸引數萬名國內外遊客的平溪放天燈活動,是新北市著名的國際觀光景點,而平菁橋則是菁桐地區主要交通動脈。市府將其中平溪往台北方向原有Y字型道路線型與既有平菁新橋縫合,優化菁桐老街觀光人行與車行動線,提供遊客舒適的旅遊體驗及當地民眾友善的通行空間,

工務局長詹榮鋒說明,新的平菁橋以鋼結構施作,橋長約63公尺、寬約4~7公尺漸進式加寬,以不落墩柱形式橫跨基隆河,確保橋梁安全及河道順暢,並特別調整公車停等區位置,打造安全更完善的用路環境。

詹榮鋒強調,平菁橋有效提升橋梁承載能力及耐震強度,除了於新橋面增設人行道外,也藉由調整公車停等區位置,優化當地觀光人行與車行動線,期望紓解假日交通壅塞問題,讓菁桐地區交通及觀光品質更提升。並結合當地舊時代臺灣的平溪礦業,打造橋面造型欄杆,烙印當地記憶,增添當地文化氣息,為平溪觀光旅遊盡一份心力。

南橫公路通車初期 週二與週四禁止通行

[台灣新聞雲]記者 吳允顥/高雄報導

莫拉克風災後13年,南橫公路高雄梅山口至台東向陽段,預計四月底全線通車;所有用路人得知消息後,也希望不要再斷了,這13年真的好久啊。

南橫通車之後,最大受惠者是高雄「桃源區」及台東海端鄉「利稻部落」居民,如果南橫沒有全線通車期,他們只能走南迴公路,多花2小時車程。

即將通車的「台20線」南橫公路(高雄梅山口到台東向陽)約45公里,它從「天池」到向陽約20公里,已經封閉近13年。

甲仙工務段指出,為避免過量人車衝擊環境,規畫每周二、四全日禁開放,其餘開放時間為每天上午7點至下午2點開放車輛通行,下午5點前要淨空。

台東縣海端鄉民說,南橫通車對海端鄉整體產業及休閒觀光有正面助益,山區道路通訊死角多,電信業者們必須補強。

大寮區鎮潭路高程改善工程完成通車

[台灣新聞雲]記者 郭于榛/高雄報導

大寮區鎮潭路段因道路坡度較大及轉彎段等原因,容易發生交通事故。市府工務局為進行大寮、小港區交界處鎮潭路型坡峰高程降挖,重修整緩道路坡度,設置彎道超高,視距通視等行車改善措施,於今年2月19日起封路採全斷面開挖路基並配合管線降埋方式,原預計4月1日上午6點開放通行,經施工團隊極積趕工及管線單位配合遷改管線,工程提前至3月25日完成並開放通行。

工務局表示,鎮潭路道路路寬為20公尺,通車後為單向2快1慢車道;原有道路於大寮、小港區交界處道路縱坡較大,且為轉彎段,平時車流量不大,但地處市郊民眾車行速度較快,易發生交通事故,經議員及當地居民反映經相關單位多次會勘,並成功爭取中央輔助經費,進行該路段降挖減緩道路縱坡外,並改建鄰側擋土牆和護坡設施、加強交通警示、設置減速標線等措施,工程於日前全部施作完成,大寮區拷潭里董里長表示,鄰近居民皆引頸期盼此道路高程降低後車行視線更清楚,通車後將提供用路人更為安全之行車環境。

融合泰雅特色的復興區三光跨河大橋今日通車,提升交通、生活及旅遊便利性

台灣新聞雲/陳美蓁

桃園市長鄭文燦今(20)日下午前往復興區,出席「復興區三光跨河大橋興建工程通車典禮」。鄭市長表示,市府為改善復興部落交通,105年決定推動「三光跨河大橋興建計畫」,陸續完成水保、環評審查,也積極爭取中央補助,工程規劃設計獲原民會「原住民族部落特色道路改善計畫」補助,並於108年7月15日獲工程會同意核列「三光跨河大橋」興建工程,去(109)年4月動工,於昨(19)日完工、今日通車啟用。鄭市長提到,三光跨河大橋工程經費約1億4,100萬元,橋身跨徑158米、橋面寬度6.5米,橋樑採鋼結構設計,以泰雅技藝竹籐編織造型為外觀,橋頭意象的幾何圖形象徵「祖靈之眼」,橋梁通行路側則設有LED崁燈,並同時施作微型樁擋土牆、河道護岸、型框植生護坡及路面改善等工項,讓復興區道路系統更完善,大幅提升交通安全性及便利性。

鄭市長指出,105年他到復興區行銷媽媽桃,在品牌化經營後獲得很好的成果,當時也發現位於復興區後山三光里的泰雅族傳統部落「武道能敢」,僅有桃113線一條聯外道路,交通十分不便,因此決定籌建「三光跨河大橋」,改善周圍4個部落的聯外交通。「三光跨河大橋」為原民局自辦工程,從設計、興建到完成,實屬不易,用心的成果更榮獲行政院公共工程委員會「第21屆公共工程金質獎」土木類別特優。「三光跨河大橋」通車後,市府也將在此進行耶誕點燈儀式,希望祖靈和上帝祝福復興區居民及泰雅族人平安、生活更好。

鄭市長談到,市府積極建設復興,改善部落生活品質,包括完成新溪口吊橋、巴陵行政中心、改善道路及排水系統、整治邊坡等,也推動劃設「北橫國家風景區」,範圍橫跨新北市、桃園市及宜蘭縣,預計今(110)年完成評鑑報告書,明(111)年送交通部觀光局核定。其建設經費約2.8億元,已獲核定先期經費7,500萬元,規劃在頭寮地區興建北橫旅遊服務中心,未來加上「三光跨河大橋」的通車,進入部落旅遊將更方便,也希望復興的好山林,發展成好的觀光及生態農業,保留泰雅族人文化,留住觀光客。

鄭市長也提及,羅浮高中今年正式掛牌招生,學校提供住宿,是很棒的學校,入學率比預期還高。針對舊的介壽國中,市府則規劃轉型為復興區行政園區,引進行政、長照及文化等設施,展現多元用途。鄭市長感謝原民會、交通部觀光局及公路總局、農委會水保局等團隊,給予復興區很多支持,大幅改善原鄉生活,相信原鄉治理的典範就在復興區。

原民會主委夷將‧拔路兒表示,鄭市長帶領桃市府團隊,積極爭取經費和福利,照顧原住民族,這幾年居住在桃園市的原住民族人很幸福。今日正式通車的「三光跨河大橋」,也在鄭市長主動提出中央補助6成、地方自籌4成的積極要求下,加速促成合作。另外,桃園原住民族特色道路的中央補助經費也近1億元,打破歷年來中央補助地方政府的經費,再再展現鄭市長及市府團隊積極建設原鄉的誠意和用心。

今日包括立法委員伍麗華、市議員王仙蓮、李柏坊、林志強、陳瑛、陳治文、簡志偉、原民會主委夷將‧拔路兒、市府原民局長林日龍、觀旅局長楊勝評、工務局副局長陳聖義、復興區長游正英、復興區代表會主席林玉花、復興區農會理事長曾鴻姿均一同出席活動。

宜蘭橋全面通行預備 舊橋遺構保存昔日風華

台灣新聞雲 記者黃才昱/宜蘭報導

由木橋、混擬土橋到鋼橋變遷的宜蘭橋,預計於1月24日全面開通,舊橋為珍貴的文化資產,縣府特別於施工前規劃保留部分舊橋遺構,今(18)日縣長林姿妙前往關心保留的舊橋遺構及施作狀況,表示希望宜蘭橋全面開通之後,可以帶給民眾交通上更多便利,民眾也可以透過遺構旁設立的解說牌面,更加了解宜蘭橋變遷的歷史風華。

宜蘭橋自109年10月25日階段通車後,已大幅改善宜蘭橋兩端交通,但民眾殷殷期盼橋梁兩側的人行道及自行車空間也能儘早開放使用,工程團隊在去年底連續降雨的情況下,透過調整工項並利用為數不多的晴天加緊施工,預計將於今年1月24日中午全面開通宜蘭橋。

縣長林姿妙關心工程施作情況,特別於今(18)日至工地視察全面通車前的準備,並現場確認宜蘭橋舊橋遺構的保存情況,文化局與縣史館合作,將彙整宜蘭橋由木橋、混凝土橋一路到鋼橋的歷史,於現場保留的舊橋台旁設立解說牌面,講述宜蘭橋的歷史風華。工程團隊在去年拆除舊橋時,特別保留了部分舊橋遺構(1939),並搭配木製基座製成紙鎮,將選擇適當時間限量發送給縣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