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宜蘭古地名老故事11—往二龍村的這條路上 文/林耀祖
【新路】
指礁溪街上到二龍村這一段路,當時稱為「新路」。新路前後也是路,由於是經過許多村子的道路,於是一條路便有許多稱呼。
若從五峰旗的山上起算,德陽路以上稱五峰路,德陽路到礁溪舊街稱大忠路,礁溪舊街到平交道稱大義路,平交道以下到二龍村稱六結路,之後即淇武蘭路。其中大義路和六結路這一段,昔日即稱之為新路。
耆老說,礁溪街上到二龍村的路,原本是彎彎曲曲的小路,日治時期,截彎取直,重闢新路,稱之。另有一說,指早期從奇立丹有一條路經抵百葉,再到淇武瀾,不過這條路若由協天廟的礁溪街上過去,實在是繞得太遠了,才另闢新路,稱之。

【下堡】
即大義村,早期以協天廟為市街中心向四面發展,礁溪舊街東邊,約當大義村的範圍,稱為「下堡」。
【頂堡】
大義村隔著礁溪舊街的對街,屬於大忠村的部分稱為「頂堡」。大忠大義指的是協天廟所在,協天廟即關聖帝君廟,故以大忠大義稱之。
【桂竹林】
在往淇武蘭的六結路上,有一片桂竹林,竹林內一個村落,住家全姓林,據耆老敘述,當地頗富文風,書香傳家,名作家林煥彰即出生於此。而有趣的是,到現在,當地仍保持著桂竹林的小竹圍,別饒一番趣味。至於六結,是開蘭之初,吳沙以開發先後為地名,故稱為六結。
【淇武蘭】
淇武蘭,噶瑪蘭語的意思是沙洲之地,原為噶瑪蘭「淇武蘭社」所在,得子口溪到這裡之後,河道變寬,成為「二龍河」。而二龍村即指上二龍的「淇武蘭」與下二龍的「洲仔尾」。每年端午節,上下二龍的「二龍競渡」,是全國四個最具代表性的台灣端午民俗龍舟賽之一。

【洲仔尾】
淇武蘭路後段,靠近二龍河邊,在淇武蘭這塊「河沙堆積的沙洲地」的尾端,後來漢人進入此地開墾,便以漢語稱之,稱為「洲仔尾」。
二龍社區日曆敘述:「洲仔尾有金獅團,成員多為社區居民,弄獅、打拳頭,是早期農業社會農閒時期的社團活動,所練拳路為北拳。早期獅團或拳頭館的師傅,除了教導武術、舞獅等民俗技藝外,也幫忙居民跌打損傷時推拿與接骨,其功夫遠近馳名。」
【二龍競渡】
二龍競渡的特色:
1. 龍舟:二龍村的龍舟沒有龍頭,船頭上則是畫有一對麒麟,船首及尾槳均有太極圖案,船身則各自彩繪成綠色及紅色。
2. 祭典:當地居民稱為游港,是競渡前舉行的祭典儀式。龍船每年均依絞船、絞尾槳、力度、插尾后送、插艾草、淨香、開光點睛、上香等程序備妥後,再以「扛船」的方式進入二龍河,待龍船在下水在河道中划行時,則獻紙頭、鳴炮等儀式祭拜河神。
3. 裁判:由雙方選手自行判定,亦即沒有裁判。競渡時,競渡人上身打赤裸,以跪姿划船,領航員敲鑼搶旗,還規定雙方鑼響才能搶旗,結果當然是永遠沒有輸家,一而再地重複著比賽,也讓觀眾可以一看再看,感覺端午佳節的熱鬧氣氛。
【五股】
二龍村在此與時潮村交界,開蘭之初,有五個墾首合力開墾,稱之。
【抵百葉】
昔日噶瑪蘭抵百葉社所在,位在五股的天護宮附近。由於居民在挖鴨母池時,挖到一具石棺,根據石棺的出土位置判斷,應該是抵百葉社的遺跡;抵百葉社在奇立丹東邊,淇武蘭北邊一帶。當時噶瑪蘭人稱奇立丹為頂社,抵百葉為下社。
【開蘭先驅】
吳沙之前,1776年,漳州南靖萬安社林元旻四兄弟至淇武蘭開拓,以和平的方式,展開漢人在蘭陽平原開拓的第一步,林家後代子孫在淇武蘭建一座祠堂,以為紀念。
【淇武蘭遺址】
二龍社區日曆紀載:「2001(民國90)年6月,礁溪鄉得子口溪第六期治理工程的施工人員,無意中在二龍村淇武蘭河新建閘門附近,挖出許多人獸骨骸、陶瓷器物、房屋結構等。經查證相關文獻資料,『淇武蘭』是蘭陽平原上噶瑪蘭人舊社,為維護文化資產,避免破壞遺址,縣府爭取行政院文建會撥款補助,於2001(民國90)年11月中旬起委託台大人類學系進行『淇武蘭遺址』搶救挖掘,目前出土的文物都由縣政府文化局統一保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