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吃的校樹 光華國小校樹特搜隊小論文邊做邊吃 開心得金獎

[台灣新聞雲]記者 劉艾琳/花蓮報導

做學問的過程一定很辛苦嗎?光華國小六年級學生孫家晴、謝葦晴及黃冠智以親身體驗告訴大家:做學問不辛苦還能「邊做邊吃」!他們的研究主題「好吃的校樹」在花蓮縣辦理的全國中小學網路小論文專題暨本土使命式行動研究競賽得到了本土關懷組的金獎,12月6日就要上台領獎,消息傳來,師生開心極了!

經過孩子們整個暑假的研究調查,光華國小校園中共有92種樹,再從網路及書中查詢這些樹中哪些是可以吃的,要怎麼吃,再製作成可食樹木清冊,在資料蒐集完畢後開始製作QRcord圖鑑卡和地圖,以及研究報告。
在研究過程中,學生們提到畫圖鑑最困難,黃冠智說他畫的其中一個是酪梨,怎麼畫都不像,還好有老師張勝平及莊姿蘭指導,要大家觀察特徵,之後越畫越順手,3個人一起完成了50張的手繪QRcord圖鑑卡,非常有成就感。
孫家晴和謝葦晴也分享,他們的研究的主題是「好吃的校樹」,當然要像神農嘗百果般實地品嘗這些校樹可食的部分,像是南美假櫻桃,果實有冬瓜茶的味道,欖仁樹的果核敲破吃裡面的種子,吃起來好像核桃。毛柿吃起來像是硬硬的哈密瓜,還有台灣葡萄柚,原本以為會很酸,居然非常甜!但是也有踩雷果實,阿勒勃的果膠,吃起來就有墨汁臭掉的怪味,稜果蒲桃吃起來也有點像在嚼塑膠—,味道真是難忘!
這份珍貴的研究,由圖鑑搭配可食用校樹地圖,可以按圖索驥,提供給老師們食農課教材作為校樹尋寶活動,而如果發生糧食短缺,還能夠派上用場,緩解飢餓危機,但其實學生也發現學校還有些果樹是沒有出現在資訊平台上的,像是石榴和仙桃,以及阿勒勃常會被叫成阿勃勒,圓滑番荔枝其實果實有刺,一點也不圓滑,這些錯誤資訊都提供給學校系統修正。
校長張世璿表示,今年是光華國小第二年參加全縣小論文競賽,去年張祖勵老師指導學生研究校園有機肥,獲得銅牌。今年張勝平老師和莊姿蘭老師指導學生研究校園可食植物,獲得金獎。會推動小論文的參賽,主要是想要藉由對外競賽的方式,鼓勵全校老師願意帶著學生在校園內尋找研究題材,例如今年的校園植物研究,就是平常師生都會接觸的景物,只要願意去觀察、有一雙好奇的眼睛,連校樹都是可以研究的題材。
更重要的是,讓老師成為學生潛能的教練,讓平常羞於發表的學生,為了競賽而能勇於開口,而在這個過程中,發現自己也能跨過極限,而得到成就感。以這次獲獎的三名學生來說,兩名女生本就台風十足,但是男生是靠老師一句一句的帶領,一次一次的磨練,終於可以冷靜的回答。有了一次成功的經驗,相信未來在類似需要報告跟開口的場合中,就能夠從容以對。
張世璿表示,連續兩年的成功經驗,也給校內老師帶來信心,未來應該可以延續二年的的經驗,繼續帶領學生邁向成功,勇於探究。張校長強調他鼓勵老師參賽的目的不是為了成績,而是希望在改變的過程中,讓師生都能看到原本以為不可能的目標都在刻意練習的過程而能突破及實踐。更重要的是讓學生藉由比賽獲獎建立自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