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市多管齊下推動公共下水道建設期許達成全市接管率50%目標

【台灣新聞雲】記者 賴金承/桃園報導

桃市多管齊下推動公共下水道建設,期許達成全市接管率50%目標

桃園市長鄭文燦今(28)日下午主持市政會議,聽取水務局「污水下水道建設計畫」專題報告後表示,公共污水下水道建設為完善城市進步的重要指標,桃園升格後,為改善河川水質並提供市民更好的生活環境,市府採取政府公辦及促進民間參與兩種方式規劃全市12處污水下水道系統,其中桃園北區、中壢及埔頂3處,以促進民間參與方式辦理;復興、林口南區、石門、大溪、楊梅、小烏來、桃園機場捷運A7站地區、龍潭平鎮(山子頂)及新屋觀音9處,以公辦方式推動;此外,水務局亦將爭取新開辦大竹及龍壽迴龍2處公辦系統,總經費共計達1,335億元。鄭市長指出,目前桃園公共污水下水道用戶接管普及率,已由升格前5.46%提升至27.4%,期許水務局未來四年將全市接管率再持續提升至50%,加強河川水質保護的目標。

鄭市長說明,以促進民間參與方式推動的3處污水系統,桃園污水BOT系統自101年開始執行,已完成第二期建設的桃園北區水資中心污水處理量達10萬噸,放流水亦提供消防局、養工處及民間科技大廠使用;而中壢、埔頂污水BOT系統,過去由於廠商違約導致停擺近10年,經市府團隊透過協調委員會機制於法院達成和解,以及換地策略的成功,109年底取回水資中心用地,今(110)年正式進入興建期程,預計112年底分別完成,配合先行建設之污水管網,大幅提升全市用戶接管率。

鄭市長提及,以公辦方式推動的9處污水系統,復興系統已完成接管,並公告為污水下水道使用地區;林口南區、石門、大溪、楊梅、小烏來、機場捷運A7站等系統持續推動中;龍潭、平鎮山子頂都市計畫區將納入石門污水下水道系統;新屋、觀音都市計劃區則獨立成一個系統,營建署已於110年同意核定實施計畫。其中,楊梅水資中心榮獲108國家卓越建設獎;機場捷運A7站的文青水園水資源回收中心也榮獲「2020國家卓越建設獎最佳規劃設計類」特別獎等殊榮。

鄭市長談到,由於污水用戶接管常涉及民眾生活空間,市府推動「三免費兩補助」配套措施,包括免費用戶接管、免費後巷改造、免費界址釐清,以及補助集合式住宅改管、補助雨污水管分設。在免費接管部分,民眾只要提供一樓單側75公分、雙側150公分的最小施工維護空間,市府便免費施作用戶接管;在免費後巷改造方面,105年開辨至今已成功打造84條後巷,108年起以居民共同參與方式,每年至少施作30條為目標;在免費界址釐清方面,自107年10月起提供民眾免費土地界址釐清服務,可有效掌握施工範圍精準性。

鄭市長指出,市府補助集合式住宅改管,位於市府辦理用戶接管至公共污水下水道區域之住宅,經勘查既有建築物污水處理設施廢除後,可由重力方式排入下水道系統者,每戶最高補助5,000元,為全國最多,目前已有7,702戶民眾受惠;另補助雨污水管分設,經勘查可將住宅既有管渠分開設置成雨水管渠及污水管渠者,5樓以下每戶最高2萬元,6樓以上每戶最高5,000元,住戶可節省抽水馬達等機電設備費用,為民眾提供接管及改管的方便性。

鄭市長也談到,因應公共污水下水道尚未全市普及,市府也推動9處礫間淨化工程及3處人工濕地,加速河川水質淨化,範圍涵蓋南崁溪、老街溪及大漢溪三大流域,總處理水量達127,500噸,其中朝陽水語教育園區曾榮獲2018年國家卓越建設獎之最佳環境文化類金質獎及第18屆公共工程金質獎;大漢溪山豬湖生態親水園區亦曾榮獲2018年國家卓越建設獎之最佳規劃設計類金質獎、2019第七屆台灣景觀大獎公園綠地公共開放空間類優質獎、2019年國家卓越建設獎之最佳環境文化類特別獎、2020全球國家卓越建設獎環境(復育、保育)類金獎第一名等殊榮,未來可推動環境教育,營造城市的親水文化。

水務局長劉振宇表示,截至110年6月為止,全市用戶接管戶數達15萬3,868戶,用戶接管率(以一戶4人計算)達到27.4%。目前埔頂地區每日仍有約2萬噸豆干工廠污水排入水庫集水區,今年7月水務局獲得水環境改善計畫補助,將施作5處人工濕地,總經費約1.96億,完成石門水庫集水區污染源節流的最後一哩路。此外,中壢污水BOT系統總經費達487億,約佔全市接管率30.5%,目前青埔及高鐵特定區用戶管線皆已完成,待中壢水資中心興建完成後,預計約1萬5,000戶可採切換閥方式完成接管,提高本市接管率2.5%以上。

劉局長說明,水務局導入工業4.0方式建立「桃園市智慧水資源回收中心雲端統合管理平台」,藉由智慧化管理、雲端物聯網等方式,提升管理效能並即時管理水量及水質。此外,「桃園市下水道雲端智慧管理系統」透過地理資訊系統方式,在雲端建立本市下水道圖資,以利即時進行下水道維護工作,因此自2017年起連續5年榮獲「智慧城市創新應用獎」,未來將持續打造安全永續的智慧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