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0多年前的賴忠表旌碑將遷移典藏

DSC08253

楊基山/宜蘭報導

這是發生於165年前噶瑪蘭廳轄的一場民變,驚動朝野,其中悲劇人物之一的廳卒賴忠,護主而亡,可是外界對他的了解有限,史料上傳述也不多,其墓碑上「和邑」的記載,讓我想起兩度投宿平和縣小溪鎮的金葉酒店,創店老板人稱賴董,說不定是系出同源,因為在當地賴是大姓。

宜蘭市郊的龍潭大坡路旁,咸豐三年,發生吳磋糾眾計殺噶瑪蘭廳通判董正官事件,過程中官兵驚逃四散,惟有通判貼身護衛賴忠拔刀保護長官,正義凛然與民兵對峙,最後寡不敵眾且雙雙殞命,其英勇事蹟深受後人褒揚,台灣府知縣王衢特在他墓旁立「表旌碑」。

賴忠死後葬在龍潭湖畔山脊上的公墓內,我在進行吳磋史料調查時,曾想尋找其墓作成紀錄,惟不知其真正位置而始終未能如願,聽說最近礁溪鄉公所在其旁立了告示,將於「自公告日起三個月(6月21日)」遷移「義役賴忠碑」,理由是「文資物品典藏」。

昨日前往宜蘭市林氏家廟拍照時,巧遇因同在蒐集陳銀生史料而相識的林姓研究生,相談間得知此事,乃拜託他指引去路,原來賴忠的墳墓就在距漳福廟約五分鐘車程的山上,其視角比不遠處的舉人黃纘緒的墓園更佳,高立於該處龍潭湖景盡收眼底。

位於山脊下坡處的賴忠墳墓可能是後代已離開宜蘭或缺乏整理,目前被擠壓在多座大墳中,除非熟門熟路或有人引導,將難以循線找到其確實位置,惟現場撥開雜草「同治壬申(1872)年孟冬」所立的墓碑字跡,依舊清楚可辨,那正是他遇難後的整整20年。

墓碑正面中堂的「皇清例封進義副尉顯考忠義賴公之佳城」,則已顯難辨程度,而大小墳墓交錯間,還有一個石碑(旌表碑),也清楚刻有「捐軀殉難有勇知方義卒賴忠之墓」,乃王衢在1853年,即賴忠罹難的同一年所立,左右兩側碑文還有「嘉哉賴忠死得其正難不苟免見危授命、鴻毛其身泰山義重人孰不死爾獨有幸」。

從墓碑上「一大房孫立」可推想賴忠後人應不多,而公告日為107年3月22日的函示內容,為「本碑墳墓之家屬、關係、管理人於上開期限內攜帶申請人之身分證正本、印章、全戶戶籍謄本(可資證明與亡者關係證件)至本所社會課辦理認領登記及遷移事宜」。

公告事項中,還寫有「公告期滿尚未自行申請認領,由宜蘭縣政府文化局代為遷移至蘭陽博物館典藏」,顯然是官方擔心具有歷史意義的旌表碑(或墓碑),因年久失於維護而遺落,欲藉由清明節傳統掃墓期間,「告知」可能來此祭拜的家屬,將有這項保存計畫。

同行的林姓研究員,對蘭博有意典藏賴忠表旌碑的計畫,雖表支持,卻也建議能有配套的作法,諸如在現場竪立製品等等,以免石碑成為館藏品後就「難以見天日」,因此,積極在尋找其後人,而林員母親就姓賴,清朝年間也住在噶瑪蘭城內,是否有親戚關係,更為他亟欲解開的謎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