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場秋日歌仔調 10月蘭陽博物館粉墨登場

[台灣新聞雲]記者陳伊伶/頭城報導「2020蘭博四季音樂節─秋日歌仔調」10月10日(週六)起至10月31日(週六)止,在蘭陽博物館大廳演出。本季「秋日歌仔調」呼應年度策演主題:「漂浪—我們的移民之歌」,邀請國家登錄為重要傳統藝術保存團體及宜蘭在地優秀戲曲團隊,包括:原汁原味本地歌仔「壯三新涼樂團」、本地歌仔新編劇目「結頭份滾歌仔團」、傳統精緻歌仔戲「台灣戲劇館歌仔戲傳習班」及北管戲曲經典傳承「漢陽北管劇團」等不同類型戲曲團隊的相互爭鳴與輝映。歡迎大家在秋高氣爽的好時光,造訪蘭博地景音樂廳,一起尋找記憶中的歌調! 本週六首先登場是「本地歌仔」代表劇團—「壯三新涼樂團」,帶來經典小戲〈桃花過渡〉及《山伯英台》著名折子〈遊湖賞花〉;接續由「結頭份滾歌仔團」,以本地歌仔形式演繹舊戲新編喜劇《陰錯陽差一家親》;「台灣戲劇館歌仔戲傳習班」以傳統精緻歌仔戲形式,演繹西方童話故事改編劇目《人魚公主》以及口述野台歌仔戲故事改編的《呂布與貂蟬》;最後壓軸由「漢陽北管劇團」,帶來臺灣北管的西皮戲(新路戲)劇目《三進士》中折子戲〈八珍湯〉。

館長陳碧琳表示,2014年起蘭博嘗試以「地景音樂廳」精神策辦「蘭博四季音樂節」, 6年來已辦理超過100場音樂會。在現今人手一機、資訊的傳遞與時間競速的時代,許多珍貴的事物正以驚人的速度急遽消逝中。歡迎大家在「秋日歌仔調」的唸歌說白與絃仔聲中,看見文化資產保存、社區傳承、官方培植及民間專業劇團傳統藝術,在傳承與創新等多元面向發展下,傳統戲曲在宜蘭開枝散葉的豐碩成果。

【附件一】:演出時程表
日期 時間 演出團體
10月10日(六) 14:00-15:00 壯三新涼樂團
10月24日(六) 14:00-15:00 結頭份滾歌仔團
10月25日(日) 14:00-15:00 台灣戲劇館歌仔戲傳習班
*台灣戲劇館30週年
10月31日(六) 14:00-15:00 漢陽北管劇團

【附件二】演出團隊簡介

(ㄧ) 壯三新涼樂團
「壯三新涼樂團」前身為「壯三本地歌仔班」,源於1937年住於員山浮洲(今員山鄉七賢村)本地歌仔名師-人稱「老婆琳」的黃茂琳在壯三村民尊稱老師公廟的「三聖宮」開館授徒而成立。迄1953年因老輩逐漸凋零,及年輕一輩無意學習,該團宣告解散,但私下票友活動仍為熱絡。
1981年因本土文化抬頭,身為最能代表本土藝術的「宜蘭本地歌仔」遂受到各界高度重視,該團老成員葉讚生、陳旺欉、林爐香等人屢獲邀於文建會主辦的之「民間劇場」、「民藝華會」等舞台演出;而葉讚生(1985年)、陳旺欉(1989年)、林爐香(1994年)等三人也分獲國家民族藝術薪傳獎殊榮。
為讓「宜蘭本地歌仔」能源遠流長,陳旺欉藝師於1995年在時為宜蘭縣文化中心的扶植協助下,於原壯三班舊址─三聖宮成立新一代「壯三新涼樂團」,成為全國唯一以「宜蘭本地歌仔」為傳承及演出的劇團。該團亦於2007年獲宜蘭縣登錄文化資產傳統藝術之「宜蘭本地歌仔」保存團體;2013年獲文化部文化資產局指定為「國家重要傳統表演藝術—宜蘭本地歌仔」的唯一指定保存團體。
以傳承和搬演「本地歌仔」為旨的「壯三新涼樂團」,從民國1995年起,接續了國寶級老藝師-陳旺欉的「本地歌仔」薪傳火苗,傳承與保存這門悠久又極具台灣文化特色的表演藝術至今未曾停歇。希望藉由定期且持續的演出,將具有宜蘭在地特色、歌仔戲最古早型態的「本地歌仔」加以推廣及交流,使社會大眾得以一窺宜蘭原生種「本地歌仔」的精華與奧妙,這門傳統戲曲藝術能繼續傳唱不輟。

﹝演出劇目﹞: 《山伯英台》之〈遊湖賞花〉、〈桃花過渡〉

(二)結頭份滾歌仔團:
歌仔戲原鄉─結頭份,據傳是宜蘭本地歌仔的發源地之ㄧ。早期農業時代居民在農閒時坐在大樹下,拉拉殼弦,彈彈月琴,唱唱歌仔,常民的娛樂中孕育出本地歌仔。
今日的結頭份社區也自主發起歌仔戲班,透過社區自發保存、傳承、扎根與推廣,希望喚回歌仔戲原鄉風采,在大樹公下,將當年「歌仔助」歐來助在老茄苳樹下教戲的歌仔文化代代相傳。
「結頭份社區發展協會」以歌仔戲為社區發展亮點,在2009年9月26日成立結頭份歌仔戲班。希望找回歌仔戲原鄉的風采,也為在地文化保存傳承盡一份力量,要讓歌仔戲原鄉飄著戲曲的音樂,大樹公下有著古早落地掃的表演。結頭份歌仔戲班成立至今已逾11年,初期由「台灣戲劇館」鄭英珠老師及藍素婧老師指導前後場,於2012年起由「蘭陽戲劇團」輔導前後場,除延續本地歌仔的傳習外,另學習有多齣新編劇目。
今日的「結頭份社區發展協會」除了每年固定的「結頭份歌仔戲文化節」的成果展演,也參與公益演出及文化性活動,亦是尬歌仔比賽得獎常勝軍。擅長以本地歌仔形式演繹舊戲新編劇本,呈現此一歌仔戲最原生表演形式,在社區自發性傳承下,所展現的旺盛生命力;及與常民文化和當代生活高度融合的創新特質。此外,結頭份社區並秉持社區營造的精神,將本地歌仔文化內涵,融合在社區導覽及環境教育體驗遊程中,成為本地歌仔文化深入常民生活、向下扎根傳承的最佳明證。為讓歌仔戲文化更向前邁進,班隊名稱更名為「結頭份滾歌仔團」。
﹝演出劇目﹞: 《陰錯陽差一家親》

(三)台灣戲劇館歌仔戲傳習班
台灣戲劇館是國內首座公立地方戲劇博物館,是文化部地方特色博物館,也是環保署環境教育設施場所。1986年籌設,1990年4月21日落成啟用,至今(2020)年已成立30週年。
該館長年致力於地方戲曲的保存、傳承、演出與推廣。以歌仔戲(主)、傀儡戲、北管戲曲、布袋戲(輔)為維護範疇,為兼具戲劇展示、傳承教育、表演推廣、蒐集典藏、研究出版等多重功能的戲劇博物館。該館館藏豐富,展示精彩,戲劇推廣活動熱絡,是維護民間戲劇的重要場所。
在本地歌仔復興的道路上,三十多年來台灣戲劇館亦肩負保存傳承與扶植推廣的使命,對於民間戲劇團體的傳習與扶植不遺餘力。如今本地歌仔能深入社區與常民生活,成為最具宜蘭本土特色的文化內涵,台灣戲劇館可謂功不可沒。
另為散播戲劇種籽,將珍貴技藝往下紮根,台灣戲劇館於2002年1月成立「台灣戲劇館歌仔戲傳習班」,以傳承歌仔戲及本地歌仔之前場和後場為重點,聘請廖瓊枝藝師及林羅麗珠、藍素婧、鄭英珠、李經元等位老師指導,學員則來自社會各行各業和各級學校學生,平時利用業餘時間磨練唱唸做打、演奏技巧,除學習技藝,並積極參與公益性、文化性活動,推動台灣特色文化。多年來,傳習班傳承劇目包括歌仔戲及本地歌仔計十多齣,在堅持保存傳統與兼顧創新路線,已走出自我獨特表演風格,涓滴累積成果,同時創造公演千場以上的佳績。希冀匯集眾人之力,讓台灣在地藝術─歌仔戲,代代相承,永續流傳。
﹝演出劇目﹞: 《人魚公主》選段〈歡樂開場〉、《呂布與貂蟬》

(四)漢陽北管劇團:
「漢陽北管劇團」為宜蘭縣最具代表性的傳統劇團之一,1988年成立於羅東,為目前全國唯一職業北管劇團。秉持「日演北管、夜唱歌仔」的演出形式,讓北管戲曲持續傳唱於民間並展現動人亂彈風貌,更希望藉此保存並推廣日漸式微的北管亂彈戲。
該團曾多次獲文建會(文化部前身)邀演參加各種藝術季、文藝季,並於全省巡迴,1989年更躍登國家劇院獻演本地歌仔戲《山伯英台》,獲得極高評價。更於2001年至2009年連續獲得宜蘭縣傑出演藝團隊,2009年獲文建會指定漢陽北管劇團為北管戲曲類「重要傳統藝術保存者暨保存團體」榮銜,並榮獲文化部「第一~三屆重要傳統藝術保存團體」榮銜。
今年87歲的莊進才老師是劇團創辦人暨榮譽團長。莊進才老師精通文武場,也是跨界北管和歌仔戲的全能藝師,曾榮獲教育部「民族藝術薪傳獎」、第8屆全球「中華文化藝術薪傳獎」、第4屆「宜蘭文化獎」,2016年更榮獲第19屆「國家文藝獎」最高殊榮。目前劇團由莊進才學生陳玉環接任團長職務,接棒北管薪傳工作之推動,並特邀集「編、導、演」於一身李文勳老師擔任特邀導演,積極培育北管新秀,期望為社會保留一份珍貴的傳統戲曲文化資產。
﹝演出劇目﹞:精選西皮折子戲《三進士》─〈八珍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