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動公糧低溫儲藏管理 確保公糧品質

台灣新聞雲/編輯整理

採行低溫筒倉收儲公糧

因應倉儲管理現代化需求,農糧署近年積極輔導各地農會設置低溫筒倉及周邊自動化設備,同時採行低溫筒倉收儲公糧,並不斷精進各項管理作為,以提升公糧儲放環境,確保公糧品質。

由常溫到冷藏收儲 確保國產公糧品質

為符合倉儲管理現代化,建立公糧稻米收購、乾燥、倉儲及加工等機械自動化作業,同時因應農民繳交濕稻穀之乾燥需求,農糧署自95年起開始輔導具備穀物乾燥中心之農會設置低溫筒倉,期藉由導入自動化環控系統、一貫化加工作業,以節省堆疊及搬運人力,並提升公糧儲放環境衛生及稻米品質與新鮮度,至109年已補助46家農會設置低溫筒倉容量逾9萬公噸,逐步替代傳統保存稻米的常溫倉庫,提升國產稻米競爭力。

輔導農會設置低溫筒倉

隨著倉儲管理技術的進步,可維持穀物品質的低溫儲存方式已然成為發展趨勢,其中尤以低溫筒倉收儲稻米,兼具低溫保存、自動化作業及高成本效益等優良特性,現為國內外糧食業者爭相應用的倉儲方式。該署表示,以低溫方式收儲公糧稻穀,利於維持稻米品質,亦能增加公糧標售收益,低溫儲存之公糧一般標售價格高於常溫儲存2%以上,外銷用米價差更高達4%以上。截至目前,滾動收儲於低溫筒倉的公糧稻穀數量約為18至20萬公噸,並將筒倉收儲之高品質公糧,規劃為供應學校用餐食米等經常糧、外銷及加工用米等用途。

輔導農會設置稻穀乾燥中心及低溫筒倉

全方位公糧筒倉管理 運用電腦及行動裝置遠端監測

該署進一步說明,歷經了多年的變革,推動低溫筒倉儲放國產公糧已成為近年重要公糧管理策略,在此同時,為因應筒倉公糧管理需求,先後於102年及107年訂定「低溫筒倉儲放公糧管理作業試行規範事項」及「低溫筒倉收儲公糧管理作業規範」作為管理依據,並同步建置「公糧筒倉監測管理系統」,整合各地公糧筒倉溫度及庫存資訊,將物聯網(IOT)技術導入公糧管理作為,以達成遠端管理目標。 此外,農糧署對於筒倉管理更不斷精進,除規範業者應設置測溫線、進行溫度監測,以確保公糧品質及預防蟲害發生外,該署更自110年起,提供筒倉溫度上傳及回報等系統優化功能,積極輔導業者上傳筒倉溫度資訊及推行無紙化作業,同時透過電腦及行動裝置輔助監測管理,強化公糧業務資訊化及遠端管理工作,確實提升公糧倉儲作業效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