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新聞雲]記者 何美慧/新北報導

清明時節雨紛紛,但春雨帶來的不是眼淚,而是超級正能量,孕發大地的轉機。新北市偏遠山上,正有一群人接力改變老人家的生活困境。
近一年來,靠近東眼山和三峽插角里邊界,海拔400公尺的「東眼礦工蔬菜園」,有一群熱心的民眾,開啟一項低調的「獨居老農住屋改善計畫」,首先發起的是擔任「老農與小農互助站-松山分站」的李苡慈執行長,每周持續上山協助採菜、包裝、配送,並偕同山上人家,全家團結一起改善家境;也因此她觀察到鄰近獨居的老農,她都稱他「叔叔」,住屋陰暗潮濕,地板濕滑之外,三面牆壁皆年久失修,因此冷風灌入,而唯一一面不透風的牆就是他的臥房,卻因為不透風,且因為老人家勤儉,捨不得開姪女送的除濕機,屋內空氣霉味重。

山上里長雖也幫忙這戶老農,但各種社福補助之下,這類獨居老農實際生活品質,也是長期問題,也就是各地老農普遍都有一種狀況-「還過得下去,但過得沒有希望」,因此「東眼礦工蔬菜園」志工們,近4年協助弱勢老農工作中,除了定期上山陪伴之外,家住新莊的勝麒汽車修護中心老闆娘-蘇盈緹號召大家藉由購買,以「縮短產銷距離,把價格直接回饋給老農」的做法,不僅促成人與人的善循環,更是給老農活得有尊嚴與信心。長期以來「隨喜善心團」吸引許多正能量,溫暖老農與弱勢小農,也曾於2020年奔走聯繫,讓工程改善專家志工呂秋香小姐,帶領工班在2個月內,完成「桃園復興鄉志繼部落原住民住屋改善計畫」。

今年更因為李苡慈小姐、蘇盈緹小姐、呂秋香小姐聯合,過多次溝通、撰寫計畫、勘查,再次引進民間資源,讓「愛的真諦團隊」進駐支援,預計再利用2個月時間,改善獨居老農住家;此次協助老農住家搬遷過程,再次出動16人次志工,防疫期間大家戴好口罩、做好各項消毒工作,年齡從18歲大學生到68歲志工,不分男女分工合作。

因為這些善的循環,「第十七屆Keep Walking 夢想資助計畫夢想家」-陳香吟老師指出:「觀察、評估、包容」是改變老農與弱勢小農生活困境的關鍵,她也分享一些心得,推動這些正能量時,不能一廂情願認為「我是為你好,你怎麼沒感激我?」,而是要轉換角度思考,「為什麼會活成這樣?」、「現在最適合怎樣的姿態陪伴?」,她不諱言指出:「臺灣真的很溫暖,善心人很多,但想撒錢做公益形象的人也很多。」,因此怎樣執行關懷行動,對長輩的生活最有益,怎樣促成老農與小農產品和社會大眾購買的高效益循環,這個社會行動的關鍵就是「讓人長出自己的力量!」。

你必須登入才能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