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科考古館將五千年文化、歷史藝術集於一身 !

【台灣新聞雲】記者黃宇祥/台南報導

南科考古館研究史前文化最早可達5000年前左右,最晚則距今300多年。包括大坌坑、牛稠子、大湖、蔦松、西拉雅以及明清漢人共六個文化層,頗具規模的一個發掘。


進來館內前在館區外的蔦松人面陶偶讓許多來到考古館的遊客難以忘懷。來到館外不妨到蔦松一家人面前拍拍照 。

蔦松家的人面造型陶偶出土於道爺遺址,是博物館典藏的代表性文物之一,介紹人員表示設計師將千年前的原始陶偶穿上高科技超現實外衣,穿越到今天的時空,道出了人類文明接力前進的步伐。

就連館徽也是以陶偶的臉來設計的,可真是特別的巧思。

入館後進入了博物館四樓的入口,
搭上手扶梯會聽到館內設置的音效裝置,用14種不同的話語,使用日常「你好」親切的招呼參觀的觀眾。

時光廊道左右兩邊的裝置藝術讓人不禁停下來多看兩眼,土層,還有化石的展示還有地理環境的改變都能夠一目了然。

來到了時光廊道的末端,會有與高鐵架橋平行的平台,這裡許多網美都會在此留下美麗的照片。

高鐵行經的壯觀讓人印象深刻。

南科考古館提供

南科考古館主要分為四大展區。

南科考古館設有四個常設展廳,分別為「第一廳:南科文化五千年」、「第二廳:史前的生活面貌」、「第三廳:利用科學的考古學」及「第四廳:兒童廳」 。

最特別的是館內擁有全台首座考古秘室,以開放性的研究室展示,於開放時間讓民眾透過玻璃窗一覽研究人員研究及整理文物的過程。

開放時間為:(10:00-11:30,2:00-3:30)

常設展第一廳可以看到南科5000年的歷史遺址,有著可愛模樣的人面陶偶、還有很特別的貝刀、石器,還有陶壺,鹿角刀柄與骨骰都是相當特別且讓人印象深刻的!


第二廳則以個別的視角出發,從農、漁、獵、畜、器、飾、最後家等主題來說明當時先民的文化、還有社會文化以及各種物質的文化。

柱洞 說明先民們的房子搭建地點

遺址的位置
出土家犬的遺址,說明當時已經把犬當作很重要的夥伴了
當時的木作技術
早期使用石刀用來切割
各種不同時期的石刀
開墾田地的石斧

以及用來釣魚的魚卡子,真的相當的特別。當魚吞下誘餌後,會卡在魚的喉嚨內,以達成魚上鉤!


第三廳呈現考古學家如何從一件件破碎的遺留物推測模擬推測,特別是揭露了先民們的體質、飲食、疾病、風俗習慣等,牆上掛著先民的人像生活照,圖片張力很強,當下會沉浸在場景當中。

重建模擬先民的人像生活照

第四廳則是兒童廳,結合多元豐富的展演跟學習活動,讓孩子在遊戲中更加認識我們這片土地,啟發探索考古世界的樂趣。

兒童廳的開放時間表

每一廳呈現的展品都很有巧思,可以讓參觀者很明確得到訊息,從第一展廳至第二展廳的參觀動向搭手扶梯到四樓再向下參觀,這樣的設計路線結合考古向下探勘的意義給人非常特別的感受!

目前的特展:「遺址前彎身,當代後凝視,在南科遺址上現考現學」。

2022.01.25到2022.05.22
還有近長達一個月的時間可供民眾前來觀賞!

此次特展中展出了各家企業的展品,如光電板、主機板等,與考古文物並列,象徵當代與考古之間的對比。

今和次郎——考現學

館區介紹人員表示:特展以南科園區的地上景物為主體,以「考現學」的視角開啟大家的觀察之眼,透過彎身,我們才能一同走進現在的建築以及過去遺址環境中,還有沉浸式的體驗走進時光的隧道,讓人有古今的衝突錯覺感!

不得不讚嘆南科考古館的工藝

南科考古館由姚仁喜建築師擔綱設計,建築物的整體外觀呈現穩重且極具獨創性,整體建築物地下ㄧ層,地上四層,外牆以玄武岩石材主要外觀搭配,讓人不禁停留下拍個照多看幾眼。

館內還有景觀與公共藝術,以黃底搭配陽光,象徵著生生不息的感覺。藉由公共藝術的氛圍拉近民眾與南科館的距離。

除了展內的展覽之外,不妨看看設計師精心設計的理念,體驗一趟豐富的考古之旅!

歷史的演進不斷的在改變,
每一個遺址,每一個角落,背後所擁有的生活及故事,都是我們後代人能夠見證的。

也非常感謝博物館各個大大小小的同仁及各單位的努力之下,讓國人及熱愛台灣的人能夠對這片土地有更深入的了解。

地址:臺南市新市區南科三路10號

開放時間:週二至週日09:00~17:00

每逢週一、除夕、農曆年初一固定休館,週一休館日若遇國定假日、補假日或選舉日,照常開放,其餘停止開放另行公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