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荷蘭交流展《帆、糖、矽》看糖如何製作成樂器,風如何能演奏音樂!

【台灣新聞雲】記者黃宇祥/台南報導

荷蘭iii交流展《帆、糖、矽》 蕭壠國際藝術村登場

音樂只能透過樂器演奏嗎?透過巧思,樂器是否能有更多元的形態呢?蕭壠國際藝術村首度與荷蘭當代藝術機構iii合作,自本(5)日起推出交流成果展《帆、糖、矽》(Sails, Sugar & Silicon),遠自荷蘭來臺進駐創作的雙人組藝術家瑪瑞雅・芭爾曼(Marije Baalman) 及傅文沁,透過豐富的想像,將隨手可見的日常物品化為能彈奏美妙樂音的獨特樂器,顛覆您對樂器的固有印象!展覽自即日起於蕭壠文化園區A5館展出,歡迎您闔家一同前來親身體驗「玩」音樂的樂趣。

本次展覽源起於臺荷數百年的商業歷史互動。荷籍藝術家瑪瑞雅透過風箏、電子感應器和程式撰寫成的軟體,製成能以風的吹拂發出悅耳樂音的特殊樂器《V.L.I.G.》。透過對風的聯想,試圖呼應著數百年前荷蘭人乘著風帆渡海來臺尋求貿易商機的記憶,而樂器中以矽晶片製成的感應器,亦是臺灣目前商品出口大宗,扣連起臺荷兩國透過貿易、物質交換而交織的這段歷史。另一位臺籍荷蘭藝術家傅文沁,則透過兒時吃過的口哨糖獲得靈感,以簡單製糖技術創作出打擊樂器《Tang》,「Tang」不僅與「糖」的發音相同,也與樂器發出的聲音吻合,更彰顯出臺灣於荷治時期為全球糖業重要出口地的歷史過往,日治後成為糖廠的蕭壠文化園區,在此亦化身為這段歷史的重要佐證。兩位藝術家更透過影片呈現出他們各自彈奏樂器的表演以及樂器製成的過程,邀請觀眾參觀展覽時也試著演奏,體驗這兩件樂器的獨特之處和「玩」音樂的樂趣。

位於荷蘭海牙的當代藝術機構iii,全名為Instrument inventors initiative,多年來致力於實驗型創新樂器的發想,注重作品與觀眾的互動過程。近年來為深化國際文化交流,在旅荷臺灣成員的努力下亦成立「臺荷藝集」平臺,舉辦各種活動強化臺荷兩國藝術工作者的緊密連結。《帆、糖、矽》展覽不僅是iii和蕭壠文化園區的首次合作交流展,更為雙方後續於2024年臺南400年紀念特展的合作揭開序幕。

蕭壠國際藝術村今年邁入第10年,為南臺灣知名的國際藝術交流平臺,過去數年來與奧利地薩爾斯堡文化廳、韓國光洲美術館、英國Charnwoods畫廊、紐約NYC COPE、臺北國際藝術村、關渡美術館等機構皆有穩定合作,相互薦送藝術家駐村。雖然疫情尚未見平息,黃偉哲市長仍鼓勵國際藝術進駐計畫持續拓展,希望為南臺灣國際藝術交流引進更多元的色彩,充實在地藝文生態。今年在諮詢顧問陳明惠副教授的引薦下,蕭壠首度與荷蘭當代藝術機構iii合作策展,邀請到兩位藝術家遠渡重洋,為臺南帶來嶄新的藝術觀點。

蕭壠國際藝術村與荷蘭當代藝術機構iii首次合作交流展《帆、糖、矽》即日起於蕭壠文化園區A5館(臺南市佳里區六安里六安130號)舉行。園區開放時間為每週三至週日每日上午9時至下午5時,全區免費參觀,歡迎您一同共襄盛舉。此外也提醒您務必遵守園區相關防疫規範,全程佩戴口罩、配合量測體溫及保持安全社交距離,以確保自己及他人的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