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本寬《釘地》一時個展及創作討論會

[台灣新聞雲]記者 鄭淑惠/花蓮報導

2023年10月至12月初,台灣攝影家游本寬將於全台巡迴展開新作《釘地》一時個展,花蓮場次更增加一場創作討論會,由游本寬帶領討論,歡迎各路創作者報名,參加的創作者請準備個人作品(形式不拘,以紙本、實體作品為佳),討論會希望可以針對每位創作者深入討論,因此名額有限,務必把握機會報名,也歡迎有興趣的觀眾現場旁聽一起討論!

11/6(一) 19:00-22:00
創作討論會|青田藝術空間(花蓮市民權七街20號)
報名表單:https://reurl.cc/L62gEK

11/7(二) 15:00-17:00
一時個展分享討論|(東華大學藝術學院A133)

活動簡介:
關於新作《釘地》一時個展,大不同於絕大部分攝影家在空間中的吊掛或裝置作品,游本寬除了延續過去十多年來採用「展覽書」的藝術形式來表現作品概念之外,今年的《釘地》展演,亦延續「在一個小時內呈現作品」的行動概念,除了創作者限時限地的展演,亦加入觀眾在現場中「釘」上地名的行動,將作品中「台灣神奇地名」的關鍵元素,透過釘掛在木板上的動作,和《釘地》展覽書中的概念直接對應。同時,他再次辯證:文字、影像、行動,何為真?何為他論述的觀念?

據游本寬表示,《釘地》的創作醞釀多年,原係來自地名在文字上的召喚,也就是來自眼見、腳踏、體感的渴望而誘發的行動;而同時,數位資訊在當代文化中極其複雜又詭異的角色,也意外觸發汽車導航上「神奇」地名帶來的誘惑。

歷經數年在台灣將近200個地名的探訪,他的概念圍繞在:事,不尋地名的原生態,不求土地正義的伸張,不求證「河道」上的傳說;志,親臨現場,肉身抵抗數位虛擬資訊對「舊文明」的挑戰;文,論述被人遺忘的老地名、小地方,在當下大環境中的聯想;圖,不求景觀紀錄的寫真,不做電子地圖的圖鑑。

因此《釘地》展覽書中剔除了絕大部分,即時、短暫「此曾在」場域感的生活遺址,以及學者、文史工作者曾研究過的地名歷史典故,也捨棄了許許多多複合式的地名、動植物保護協會最愛,俗不傷雅親民的地名、帶有貴族舊城、宗親近水樓台,明確聚落意識「厝」字的地名。最後,只保留極少數上述的代表地名。

而回應「後攝影」時代數位記錄的真假虛實,《釘地》也並不採用游本寬早期的編導式攝影作品《法國椅子在台灣》、《台灣新郎》兩系列中真實物件置入現場的表現,而是承接「後攝影」的特性,將圖資直接浮貼於作品中,以數位「編導式攝影」的形式,讓資訊、地景、地名在合體的同時,突顯當代生活對資訊的高度依賴。這些浮貼圖資對於影像的結構「破壞」,有時偽裝成現場中的視覺元素,融入現場實景中;有時如同獎章,浮掛在地景的最前方,讚許地和名的文化貢獻;有時突顯場景中容易被忽視的小對象,實質騷動觀者的閱讀習慣;有時扮演不請自來的外來客,遮掩住現實中部分關鍵、次關鍵的內容;更多時候,則在表徵攝影者闖進陌生地,以非凝視的眼光,鬆散論述著自身東張西望的身影……。

簡單的說,《釘地》影像結構的多樣和自由,除了視覺化攝影者在場域中東張西望的形態,也淡淡反諷了,現實生活中繁瑣過多的訊息,或許導演或竄改了真實的生活樣貌。因此,被如幽靈般浮貼圖資遮掩的視線,是對於眼前資訊的自動擷取或是自動刪除?

近四年來,世界歷經大幅度變化,世紀疫情暫歇,俄烏戰爭未止,以巴戰事又起,台海危機未曾緩解,游本寬透過《釘地》要傳達的關鍵訊息,除了數位時代帶來的各種資訊和認知挑戰,更在提醒:《釘地》影像中,那些被人遺忘的老地名、不被重視的小地方,它們在台灣文化中的意義以及在世界中的位置。同時也在暗示:在世界起風的當下,台灣內部分崩離析的群體,造成個體在進退維谷中苟延殘喘的困境。《釘地》 的言外之意呼之欲出:國家焦慮,地方焦慮,人焦慮。在數位圖資上還存在實際紀錄的「地名」,實景卻與「地名」的原始意義已經無法連結,游本寬陳述的是一種文化的失落感,是一種數位侵入的無力辯駁和抵抗;已經不存在圖資地名的「地方」,仍有其人文、血脈的意涵,游本寬反映的是在國際政治環境的大翻轉之下的台灣處境。

游本寬2023新作《釘地》在虛擬展場(臉書)自9月1日開始暖身,預計展出《釘地》作品近三個月。《釘地》一時個展則於10月22日起至12月初,於台北、台中、彰化、台南、高雄、花蓮等地巡迴展出。

游本寬當代攝影:
https://www.benyuphotoarts.tw/
https://www.facebook.com/BenK.YU.photoarts